首页 > 民间传说 > 北宋预言家邵雍简介 邵雍和《梅花诗》

北宋预言家邵雍简介 邵雍和《梅花诗》

浏览: 作者:佚名
邵雍是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和哲学家,同时也兼具道士、诗人的身份。北宋时期,理学兴起发展,说到当时的理学大家,观者的第一反应,可能是程颢程颐兄弟以及周敦颐。
邵雍其实在理学上的成就,与他们三人处于同种地位。邵雍与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并称“北宋五子”。
邵雍是位诗人,写有名诗《一去二三里》:“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邵雍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著作。其中《梅花诗》是一本预言诗集,共十首,是对后来朝代兴起覆灭的预言,因预言诗中有“数点梅花天地春”一句,所以称为《梅花诗》。
第一节北宋
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山河虽好非完璧,不信黄金是祸胎
第二节南宋
湖山一梦事全非,再见云龙向北飞;三百年来终一日,长天碧水叹弥弥。南宋建都临安,挨着西湖,依山傍水,但是最终还是一场空。“三百年来终一日,长天碧水叹弥弥”,应该是指宋朝三百多年的国祚,最终崖山一役演绎壮烈悲情。
第三节元朝
天地相乘数一原,忽逢甲子又兴元;年华二八乾坤改,看尽残花总不言。“忽逢甲子又兴元”,元朝的兴起,“看尽残花总不言”,大概是指元朝宦官扑不花在局势危急之时,扣押险情,最终导致元朝衰落退出中原的惨状。
第四节明朝
毕竟英雄起布衣,朱门不是旧黄畿;飞来燕子寻常事,开到李花春已非。这首诗,应该很容易理解。英雄起布衣,自然指的是朱元璋起义推翻元朝统一中原,建立明朝。飞来燕子的“燕”,正指燕王朱棣,夺取政权。
第五节清朝
胡儿骑马走长安,开辟中原海境宽;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汉中看。“胡儿骑马走长安”,清军入主中原。“洪水乍平洪水起”,前一个平的“洪”指洪承畴,后一个起的“洪”,指洪秀全太平天国运动。
第六节
汉天一白汉江秋,憔悴黄花总带愁;吉曜半升箕斗隐,金乌起灭海山头。秋天兴起武昌起义,民国诞生,但是封建残余并没有清除,还有袁世凯复辟等,所以“憔悴黄花总带愁”
第七节
云雾苍茫各一天,可怜西北起烽烟;东来暴客西来盗,还有胡儿在眼前。
第八节
如棋世事局初残,共济和衷却大难;豹死犹留皮一袭,最佳秋色在长安。
第九节
火龙蛰起燕门秋,原壁应难赵氏收;一院奇花春有主,连宵风雨不须愁。
第十节
数点梅花天地春,欲将剥复问前因;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为家孰主宾。
邵雍少时起接触《易经》等著作,对易学有很深的研究,曾经把八卦占卜法改造成简单的《梅花心易指掌法》和《梅花数》。但是《梅花诗》是他作的还真不一定,普遍认为是后人托其名所作。
邵雍是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和哲学家,同时也兼具道士、诗人的身份。北宋时期,理学兴起发展,说到当时的理学大家,观者的第一反应,可能是程颢程颐兄弟以及周敦颐。
邵雍其实在理学上的成就,与他们三人处于同种地位。邵雍与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并称“北宋五子”。
邵雍是位诗人,写有名诗《一去二三里》:“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邵雍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著作。其中《梅花诗》是一本预言诗集,共十首,是对后来朝代兴起覆灭的预言,因预言诗中有“数点梅花天地春”一句,所以称为《梅花诗》。
第一节北宋
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山河虽好非完璧,不信黄金是祸胎
第二节南宋
湖山一梦事全非,再见云龙向北飞;三百年来终一日,长天碧水叹弥弥。南宋建都临安,挨着西湖,依山傍水,但是最终还是一场空。“三百年来终一日,长天碧水叹弥弥”,应该是指宋朝三百多年的国祚,最终崖山一役演绎壮烈悲情。
第三节元朝
天地相乘数一原,忽逢甲子又兴元;年华二八乾坤改,看尽残花总不言。“忽逢甲子又兴元”,元朝的兴起,“看尽残花总不言”,大概是指元朝宦官扑不花在局势危急之时,扣押险情,最终导致元朝衰落退出中原的惨状。
第四节明朝
毕竟英雄起布衣,朱门不是旧黄畿;飞来燕子寻常事,开到李花春已非。这首诗,应该很容易理解。英雄起布衣,自然指的是朱元璋起义推翻元朝统一中原,建立明朝。飞来燕子的“燕”,正指燕王朱棣,夺取政权。
第五节清朝
胡儿骑马走长安,开辟中原海境宽;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汉中看。“胡儿骑马走长安”,清军入主中原。“洪水乍平洪水起”,前一个平的“洪”指洪承畴,后一个起的“洪”,指洪秀全太平天国运动。
第六节
汉天一白汉江秋,憔悴黄花总带愁;吉曜半升箕斗隐,金乌起灭海山头。秋天兴起武昌起义,民国诞生,但是封建残余并没有清除,还有袁世凯复辟等,所以“憔悴黄花总带愁”
第七节
云雾苍茫各一天,可怜西北起烽烟;东来暴客西来盗,还有胡儿在眼前。
第八节
如棋世事局初残,共济和衷却大难;豹死犹留皮一袭,最佳秋色在长安。
第九节
火龙蛰起燕门秋,原壁应难赵氏收;一院奇花春有主,连宵风雨不须愁。
第十节
数点梅花天地春,欲将剥复问前因;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为家孰主宾。
邵雍少时起接触《易经》等著作,对易学有很深的研究,曾经把八卦占卜法改造成简单的《梅花心易指掌法》和《梅花数》。但是《梅花诗》是他作的还真不一定,普遍认为是后人托其名所作。
  诸葛亮是三国著名军事家和政治家,他辅佐刘备三分天下,建立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直为后人称道。历史上有这么一个人,与诸葛亮齐名,但是却因为长的丑被埋没,此人就是庞统。
  诸葛亮称卧龙,而庞统则为“凤雏”,龙凤相得可安天下。徐庶当初在给刘备推荐人才的时候,就说过:“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三国演义》中说,庞统当初在周瑜麾下效力,后来周瑜去世,庞统于是被分别推荐到孙权和刘备阵营。尽管底下谋士对庞统推崇备至,但是孙权看见庞统,却因为庞统长的丑而慢待他。到了刘备这儿,也因为相貌而轻视庞统。
  所以庞统在刘备这儿并不受重用,一直等到后来与张飞结识,张飞认识到庞统的才华,庞统才得到重用。
  那么庞统长的是有多天怒人怨,才使得两位主君都轻视慢待他呢?《三国演义》中写:“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
  什么是“掀鼻”?有人解释就是面相上说的“鲫鱼鼻”,不过个人想象了下鼻尖翻起的模样,感觉应该与哈巴狗近似。“黑面短髯”,就是长的黑胡须短。加起来看,似乎长的真的很丑。
   不过说庞统长的丑,只是《三国演义》中的说法。事实上,正史并没有记载。不过庞统应该也只是普通相貌,如果长的帅会与周瑜一般特别指出。
  《三国演义》中说庞统因为丑不得刘备重用,事实上并非如此。庞统投靠刘备,与诸葛亮一样受到刘备重用,任命他为治中从事。刘备亲近庞统,丝毫不下于诸葛亮,后来还将庞统与诸葛亮同封为军师中郎将。
  庞统本人也的确才能不弱名声,出奇谋定良策,会做人会看眼色。有这样的臣子,君主会少很多忧虑。
  刘备夺荆州,后来刘璋派法正前来迎刘备入益州,共同对抗张鲁。法正期间向刘备献策,让他借机夺取益州。刘备犹豫不决,害怕自己失信天下。他认为自己有今天的成就,全在信义二字,若是失信于天下,如何能行。
  庞统知道益州的重要性,多次向刘备进言,阐述益州的富饶,人口众多,以此为根基,才能成就大业,谋夺天下。
  对于刘备的担忧,庞统也宽慰说,如今正是战乱之时,凡事不能墨守成规。吞并弱小,报之以义,是古人重视的。等到功成名就之时,封还他一块土地,天下人也不能说你有负信义。
  在庞统的劝说下,刘备最终坚定了夺取益州的决心。而庞统也为他出上中下三策:上策选精兵昼夜兼程,奇袭成都,一举定之,是为上计。借回荆州之名,引蜀中名将杨怀高沛来见,随后斩之,后进兵成都,此为中计。退回白帝,连引荆州,慢慢图谋益州,此为下计。
  刘备最终选了中计,成功拿下成都,夺取益州。庆功宴上,刘备饮酒作乐,十分欢喜。庞统却言:以征伐他国为乐,不是仁义之兵。这事儿惹得庞统大怒,言当初武王伐纣,也曾军前置宴,哪里有不义之说,并让庞统出去。
  庞统依言退出,一会儿刘备自己想通了,消了气又让庞统进来。他问庞统方才谁错了,庞统答君臣都有错,刘备就高兴的笑了。
  这儿实际上体现出了庞统的会做人,毕竟他说的没错,说两人都有错,实际上是为刘备分担谤言而已。
  可惜如此大才,在进攻雒城之时被飞箭射中,英年早逝,死时年仅三十六岁。失去这么一位人才,刘备哀婉不已,每当想到他都不自主流泪。《三国志》记载:“先主痛惜,言则流涕。”
  庞统后来葬于落凤坡,凤雏长眠落凤坡,也不知是否冥冥中自有天注定。如果他没有那么早死,是否会与诸葛亮在蜀汉平分秋色呢?
李承乾是唐太宗李世民长子,也是李世民最喜爱的皇子,李世民继位之后即册封李承乾为太子。此后在漫长的时间中,从没有想过废除李承乾的太子之位。
李世民为何对李承乾如此宠爱,和李承乾的生母脱不开关系。李承乾的生母,正是唐太宗嫡妻文德皇后长孙氏,也就是咱们常说的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籍贯洛阳,小字观音婢,祖上是北魏宗室,因为居宗室之长,所以后来在孝文帝改革的时候,赐姓长孙。
长孙皇后出身名门,父亲是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母亲高氏是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哥哥为长孙无忌。
长孙皇后是家中小女儿,所以受到家中父母兄长宠爱,当然也没有忽视她的教育。长大之后,对长孙皇后的婚事也十分用心。当时唐高祖李渊的妻子睿智大气,长孙家看中她的品德,认为她教养出来的子女都不差,所以就有了与李家结亲的念头。
在两家人的撮合下,最终长孙皇后嫁给了李世民。当时长孙皇后13岁,李世民16岁,两人此后开始了互信互爱的婚后生活。
长孙皇后贤良淑德,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发生之时,长孙皇后亲自出面,帮助李世民安抚将士。李世民敬爱自己的嫡妻,所以在登基之后立马册封长孙氏为皇后。
长孙皇后在中国贤名已久,一国之母,成为当时女子效仿和学习的典范。因为与长孙皇后感情深厚,所以李世民对于两人的子女也格外疼爱。李承乾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长子,对其重视疼宠并重。
长孙皇后不仅关心李世民的生活,同时也能在关键的时候劝诫李世民,匡扶李世民成为明君。不过可惜的是,红颜早逝,长孙皇后36岁的时候就去世了,谥号“文德皇后”。
李承乾作为长孙皇后和李世民的爱子,李世民一登基就成为太子。李世民对李承乾是下了苦心培养的,一心想让李承乾继承自己的皇位。
李承乾年幼的时候乖巧聪慧,但是到后来也许因为身残的原因,渐渐的长偏了。为太子期间,干下了不少荒唐事。尽管李承乾在当时已经不算是合格的继承人,许多大臣都纷纷上奏请求李世民另立太子,但是李世民却一直没有同意。
李世民最后为什么还是废除李承乾了呢?这和古代大罪谋反离不开。
李世民虽然没有废除李承乾的心思,但是架不住李承乾自己乱想。加上当时他的弟弟李泰也受到李世民宠爱和重视,所以就害怕李泰抢走自己的太子之位。
李承乾平日里就和李泰关系不好,等到后来实在忍不住了,李承乾就设计想要将李泰谋杀。这件事情没有成功,反倒是将李承乾给暴露了。
此事一出,李承乾干脆想着一不做二不休,如果坐视不理,可能就真没有希望了。于是他狠狠心,带着人就谋反了。
既然已经谋反,事情被发现,就算李世民再宠爱李承乾,也不可能就这样任由李承乾荒唐下去了。最终因此废除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将李承乾充边。
贞观十九年,李承乾在苦寒之地郁郁而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8 草根星空_民间偏方网京ICP备13007654号-1
站长联系:vipyouxiang@126.com
注: 本站内容全部取材于网络信息或网友上传,如有雷同或版权问题,请通知本站,本站将立即处理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