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间传说 > 唐太宗给李承乾找了哪些老师?李承乾是先天有腿疾的吗?

唐太宗给李承乾找了哪些老师?李承乾是先天有腿疾的吗?

浏览: 作者:佚名

  李承乾是唐太宗爱子,是唐太宗的掌中宝。同时他也是唐太宗和长孙皇后嫡子,是唐太宗最看重的继承人。不管有没有继承皇位,李世民都想要将自己的家业留给自己的嫡长子。所以对于李承乾,唐太宗十分重视他的教育。
  在唐太宗还没有登基之前,就为李承乾请来陆德明与孔颖达两位儒学大师教导当时年仅五岁的李承乾。
  陆德明是唐代经学家,训诂学家,唐太宗十八学士之一。孔颖达来头则更大,他是孔子的31世孙,并且还是嫡系一脉。请来这两位大儒,就只为当时年仅5岁的李承乾讲解经典,可见唐太宗对这位嫡长子的看重。
  除了这两位大儒之外,在李承乾为太子之时,唐太宗还请来各大名臣辅佐李承乾。特别是在李承乾渐渐学坏之后,唐太宗为了规劝自己的继承人,几乎将朝中名臣都派去教导太子。这其中就有于志宁、李百药、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房玄龄、魏征、刘洎、岑文本等人。
  于志宁:北周太师于谨曾孙,曾为秦王府十八学士,李世民继位之后成为重臣,并逐渐坐到唐朝宰相的位置。
  李百药:唐朝著名史学家和诗人,原为隋朝旧臣后归唐。隋文帝时期为太子舍人、东宫学士,隋炀帝时期为建安郡臣,唐朝为中书舍人、礼部侍郎、散骑常侍。他为人耿直,深得唐太宗信任。
   杜正伦:洹水杜氏,名门出身,唐高宗时期被重用,拜为宰相。
  张玄素:太宗时期著名谏臣,清廉之名早在隋朝就已被世人赞颂。归唐之后,因为清正廉明被唐太宗看重,常召见询问政事。
  房玄龄:房谋杜断中的“房”,是唐太宗最为看重的谋士之一。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亏得他谋划统调。李世民继位之后,房玄龄更为显赫,初为中书令,贞观三年进上述左仆射,十一年封梁国公,十六年进位司空。
  魏征:唐太宗时期著名谏臣,也是成就唐太宗明君之名的一位大臣。他是唐朝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唐太宗时期直言上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得“一代名相”之称。
  刘洎:唐朝宰相,能力是有的。但是此人不看好李承乾,个人比较亲近魏王李泰,在李承乾被废除之后,牵涉进储君之争,支持李泰。后因为与褚遂良不和被诬陷赐死,武则天时期得以平反。
  岑文本:西梁吏部尚书岑善方之孙,唐朝宰相,文学家。此人自幼聪慧敏捷而有大志,博通经史。
  李承乾作为唐太宗心仪的继承人,有唐太宗一路护持,本来应该顺理成章的继承皇位。不过最后却被自己作死了,朝臣厌恶,走上谋反之路,连唐太宗都不能保住他。
  他为什么会走到这一地步,与他身体的残疾离不开关系。李承乾因为脚疾,进而性格大变,最终走上末路。不过这个脚疾却不是先天的 ,而是后天生病所得。
  可是就算他有脚疾,唐太宗都没有想过废掉他的太子之位。反而还一直在大臣请求重立太子之时维护,坚决表示自己想要李承乾继位之心。李承乾是因为脚疾而自卑,心态崩了,才变得荒唐起来。
  李承乾是唐太宗爱子,是唐太宗的掌中宝。同时他也是唐太宗和长孙皇后嫡子,是唐太宗最看重的继承人。不管有没有继承皇位,李世民都想要将自己的家业留给自己的嫡长子。所以对于李承乾,唐太宗十分重视他的教育。
  在唐太宗还没有登基之前,就为李承乾请来陆德明与孔颖达两位儒学大师教导当时年仅五岁的李承乾。
  陆德明是唐代经学家,训诂学家,唐太宗十八学士之一。孔颖达来头则更大,他是孔子的31世孙,并且还是嫡系一脉。请来这两位大儒,就只为当时年仅5岁的李承乾讲解经典,可见唐太宗对这位嫡长子的看重。
  除了这两位大儒之外,在李承乾为太子之时,唐太宗还请来各大名臣辅佐李承乾。特别是在李承乾渐渐学坏之后,唐太宗为了规劝自己的继承人,几乎将朝中名臣都派去教导太子。这其中就有于志宁、李百药、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房玄龄、魏征、刘洎、岑文本等人。
  于志宁:北周太师于谨曾孙,曾为秦王府十八学士,李世民继位之后成为重臣,并逐渐坐到唐朝宰相的位置。
  李百药:唐朝著名史学家和诗人,原为隋朝旧臣后归唐。隋文帝时期为太子舍人、东宫学士,隋炀帝时期为建安郡臣,唐朝为中书舍人、礼部侍郎、散骑常侍。他为人耿直,深得唐太宗信任。
   杜正伦:洹水杜氏,名门出身,唐高宗时期被重用,拜为宰相。
  张玄素:太宗时期著名谏臣,清廉之名早在隋朝就已被世人赞颂。归唐之后,因为清正廉明被唐太宗看重,常召见询问政事。
  房玄龄:房谋杜断中的“房”,是唐太宗最为看重的谋士之一。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亏得他谋划统调。李世民继位之后,房玄龄更为显赫,初为中书令,贞观三年进上述左仆射,十一年封梁国公,十六年进位司空。
  魏征:唐太宗时期著名谏臣,也是成就唐太宗明君之名的一位大臣。他是唐朝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唐太宗时期直言上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得“一代名相”之称。
  刘洎:唐朝宰相,能力是有的。但是此人不看好李承乾,个人比较亲近魏王李泰,在李承乾被废除之后,牵涉进储君之争,支持李泰。后因为与褚遂良不和被诬陷赐死,武则天时期得以平反。
  岑文本:西梁吏部尚书岑善方之孙,唐朝宰相,文学家。此人自幼聪慧敏捷而有大志,博通经史。
  李承乾作为唐太宗心仪的继承人,有唐太宗一路护持,本来应该顺理成章的继承皇位。不过最后却被自己作死了,朝臣厌恶,走上谋反之路,连唐太宗都不能保住他。
  他为什么会走到这一地步,与他身体的残疾离不开关系。李承乾因为脚疾,进而性格大变,最终走上末路。不过这个脚疾却不是先天的 ,而是后天生病所得。
  可是就算他有脚疾,唐太宗都没有想过废掉他的太子之位。反而还一直在大臣请求重立太子之时维护,坚决表示自己想要李承乾继位之心。李承乾是因为脚疾而自卑,心态崩了,才变得荒唐起来。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师徒四人,历经千难万险,最终西行取回真经的故事。
  因为是一本神魔小说,人物丰满有趣,故事跌宕起伏,很受人喜爱。特别是经过影视剧的普及,《西游记》的故事人人皆能说个一二。
  整个故事虽然围绕玄奘进行,但是最出彩的还是他的徒弟。齐天大圣孙悟空自不用多说,二师兄猪八戒也很有存在感。
  猪八戒原本是天蓬元帅,后来因为调戏嫦娥被贬下凡,随后奉观音命拜玄奘为师,护送他西天取经。猪八戒好色贪吃,胆小怕事,基本属于添乱的。但是历史上真实的猪八戒,却是一个一心向佛的得道高僧。
  猪八戒原型,应为三国时期高僧朱士行。朱士行,祖籍颍川,法号“八戒”。二师兄不仅首创西行取经,早师傅唐僧367年,同时也是第一个上台受戒,正式入佛门的第一个汉族僧人,所以又有沙门第一僧,汉族第一僧的说法。
  朱士行少年的时候,受到佛教思想影响,希望出家。当时恰好昙柯迦罗传来《僧只戒本》,并创行羯磨受戒。朱士行依据这个制度,受戒成为僧人。
   为什么说朱士行是真正意义上的汉族第一僧?因为在朱士行之前的僧人,都是以离俗为僧。简单的说就是没有经过受戒的程序,没按规矩办事。所以朱士行白马寺受戒,算是汉族第一个正式入佛门的僧人。
  朱士行入佛门,法号“八戒”,此后用心钻研佛法。当时佛家一本经典,最流行的就属《道行般若》。朱士行研究佛法,自然不可能越过此经典。
  可能因为传译者对这本经典自己都没有理解透彻,所以《道行般若》译本整个就是词不达意,脉络模糊,还存在严重的删减略过的现象。
  朱士行感叹大乘里如此重要的经典,竟然翻译的不彻底,因此起了西行寻找原本,弥补缺陷的想法。
  甘露五年,也就是公元260年,朱士行开始西行。他从长安出关,越过漫漫沙漠,历经艰难,终于来到大乘经典集中地的于阗。
  在于阗朱士行果然得到了梵文原本,共九十章,六十多万字。朱士行高兴极了,一边抄写经典,一边修行。
  不过朱士行抄写完原本,却没有立刻传回国内。因为小乘中人不承认大乘,所以请求于阗国王不要经典流出。所以一直等到公元291年,朱士行抄写的经典才由弟子弗如檀送回洛阳。
  朱士行本人选择留在西域,继续修行,钻研佛法,最后活八十岁,在西域去世。
  朱士行一生只传了一本真经回去,但是因为他是西行取经第一人,对于后世西行者有着重要的意义。就连大家众所周知的唐僧,也晚他三百多年,受到其影响和鼓励。所以朱士行在佛门地位还是不低,值得青史留名,后人敬佩。
  李泰为唐太宗和长孙皇后嫡次子,为唐太宗四子,生于公元620年,去世于公元652年,字惠褒,小字青雀。
  唐太宗一向宠儿子,对李泰之宠爱,不仅是当时的大臣颇为惊异,就连后世人也难以想象。不仅仅是唐太宗,就连他的祖父李渊对这个孙子也颇为宠爱。
  李泰一出生就被祖父封为宜都王,次年进封卫王受封上柱国。原本作为秦王嫡次子,一品郡王就顶天了,到那时李渊却将他封为正一品的卫王,作为李元霸的继任者。
  李世民上位为帝后,李泰宠爱越显,改封越王, 并受封为扬州大都督与越州都督,督常、海、润、楚、舒、庐、濠、寿、歙、苏、杭、宣、东睦、南和等十六州军事扬州刺史, 又督越、婺、泉、建、台、括六州。
  封地多大22州,世所罕见,同时受封的皇子李恪只有8州,可见唐太宗对李泰的宠爱和偏心。
  贞观十年,李泰徙封魏王,遥领相州都督,督相、卫、黎、魏、洺、邢、贝七州军事,余官如故。
  有了封地,但是李世民却舍不得自己的儿子离自己太远。不仅不让李泰前往封地,还曾下诏想让李泰搬进武德殿。
   武德殿地理位置特殊,靠近东宫,加之唐玄宗初继位便在武德殿听政,因此意义很大。要不是魏征力谏阻止,那么李泰的声望势必更高。
  贞观十四年,唐太宗亲往李泰在延康坊的府邸。为了昭示恩宠,特别赦免了雍州及长安死罪以下的罪犯,又免去了延康坊的百姓一年的租赋。
  贞观十五年,由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唐太宗十分高兴,将这部著作收藏进了皇家的藏书阁秘府中。为了奖励李泰,赏赐丰厚,甚至里面出现了许多连太子用都违制的东西。
  当时有大臣认为唐太宗对李泰的宠爱和赏俸太过,立马上奏,请求以后能适度一点。但是唐太宗却认为,什么好的东西不能给自己的儿子用了,将这些劝谏都置之不理。
  正是因为宠爱过度,使得本来就因为脚疾而担心太子之位被夺走的李承乾内心不满,最终与自己的弟弟生了间隙。加之李泰本身也有意皇位,最后两兄弟走到兄弟相争的地步。
  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李承乾计划暗杀李泰。李泰也一心想将李承乾拉下位,最终逼得李承乾谋反。
  李承乾被废掉太子之位后,李泰四处走动,谋求储君之位。但是李世民却因为李承乾的被废而伤感,害怕立了李泰之后,李承乾不能保住性命。所以最后反而立了李治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
  为了能打消李泰求取皇位之心,还下令降封。虽然最后因为疼爱这个儿子,又再次封王。但却也基本表明,自己不立李泰之心了。
  李泰多番谋划,最终却是一场空。永徽三年濮王李泰去世,李治为这个哥哥举办了隆重的葬礼。一抔黄土,最终掩埋了这位曾经的太宗爱子。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8 草根星空_民间偏方网京ICP备13007654号-1
站长联系:vipyouxiang@126.com
注: 本站内容全部取材于网络信息或网友上传,如有雷同或版权问题,请通知本站,本站将立即处理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