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间传说 > 唐高宗之子李素节简介 李素节是怎么死的?

唐高宗之子李素节简介 李素节是怎么死的?

浏览: 作者:佚名

  李素节,唐朝皇子,父亲为唐高宗李治,母亲为淑妃萧氏。在兄弟中,李素节排名第四位,较受唐高宗宠爱。
  人物档案
  姓名:李素节
  国家:中国
  民族:汉族
  所处时代:唐朝
  出生地:长安
  出生时间:公元648年
  去世时间:公元690年
  父亲:唐高宗
  母亲:萧淑妃
  爵位:许王
  官职:舒州刺史
  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许州刺史
  唐高宗继位不久,李素节就受封为雍王,拜官雍州牧。因为他自幼聪慧,师从学士徐齐联,机智好学,颇有成就,受到唐高宗喜爱。
  对于这样一个勤奋好学,孜孜不倦的儿子,唐高宗没有吝啬他的宠爱,不久封李素节为岐州刺史,后来改封郇王。
  李素节的母亲萧淑妃,一度受到唐高宗盛宠。但是当武则天入宫之后,渐渐独占帝王宠爱。一个前任宠妃,一个现任宠妃,不打起来是不可能的。
  萧淑妃和武则天相互谮毁,最后以武则天大获全胜,萧淑妃受幽禁侮辱而死告终。虽然萧淑妃去世了,但是武则天对她的痛恨并没有消失。
  作为萧淑妃儿子的李素节,自然也在武则天厌恶范围之内。此后武则天经常在唐高宗面前说李素节的坏话,后来唐高宗就调李素节出京担任申州刺史。
  乾封元年,唐高宗下令:“李素节既然有病,就不必入宫朝见。”这多少有点保护这个儿子的意思,但是李素节并不理解父亲的苦心。
  他认为自己没有病不能入京,长期见不到高宗,怕与唐高宗身份,于是就写了一篇《忠孝论》送达京城。
  虽然由官员密呈,这篇文章最后还是被武则天看见了。武则天十分不高兴,仪凤元年,武则天诬告李素节贪污,将他降封为鄱阳郡王,削减其三分之二的食邑,在袁州安置。
  仪凤二年,武则天又将李素节禁锢终身,改迁到岳州安置。此后李素节的调任升降,都由武则天主导。
  唐高宗去世之后,作为儿子,李素节自然要前往京都服丧致孝。但是在途中却被人给弑杀了,传说是武则天派的刺客。
  李素节去世的时候年仅四十三岁,武则天命人以庶人礼节安葬李素节。一国皇子,最后就是这么一个下场?
  好在等到唐中宗李显继位后,李素节得以被追封为许王,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许州刺史,以礼改葬,陪葬于乾陵。
  李素节,唐朝皇子,父亲为唐高宗李治,母亲为淑妃萧氏。在兄弟中,李素节排名第四位,较受唐高宗宠爱。
  人物档案
  姓名:李素节
  国家:中国
  民族:汉族
  所处时代:唐朝
  出生地:长安
  出生时间:公元648年
  去世时间:公元690年
  父亲:唐高宗
  母亲:萧淑妃
  爵位:许王
  官职:舒州刺史
  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许州刺史
  唐高宗继位不久,李素节就受封为雍王,拜官雍州牧。因为他自幼聪慧,师从学士徐齐联,机智好学,颇有成就,受到唐高宗喜爱。
  对于这样一个勤奋好学,孜孜不倦的儿子,唐高宗没有吝啬他的宠爱,不久封李素节为岐州刺史,后来改封郇王。
  李素节的母亲萧淑妃,一度受到唐高宗盛宠。但是当武则天入宫之后,渐渐独占帝王宠爱。一个前任宠妃,一个现任宠妃,不打起来是不可能的。
  萧淑妃和武则天相互谮毁,最后以武则天大获全胜,萧淑妃受幽禁侮辱而死告终。虽然萧淑妃去世了,但是武则天对她的痛恨并没有消失。
  作为萧淑妃儿子的李素节,自然也在武则天厌恶范围之内。此后武则天经常在唐高宗面前说李素节的坏话,后来唐高宗就调李素节出京担任申州刺史。
  乾封元年,唐高宗下令:“李素节既然有病,就不必入宫朝见。”这多少有点保护这个儿子的意思,但是李素节并不理解父亲的苦心。
  他认为自己没有病不能入京,长期见不到高宗,怕与唐高宗身份,于是就写了一篇《忠孝论》送达京城。
  虽然由官员密呈,这篇文章最后还是被武则天看见了。武则天十分不高兴,仪凤元年,武则天诬告李素节贪污,将他降封为鄱阳郡王,削减其三分之二的食邑,在袁州安置。
  仪凤二年,武则天又将李素节禁锢终身,改迁到岳州安置。此后李素节的调任升降,都由武则天主导。
  唐高宗去世之后,作为儿子,李素节自然要前往京都服丧致孝。但是在途中却被人给弑杀了,传说是武则天派的刺客。
  李素节去世的时候年仅四十三岁,武则天命人以庶人礼节安葬李素节。一国皇子,最后就是这么一个下场?
  好在等到唐中宗李显继位后,李素节得以被追封为许王,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许州刺史,以礼改葬,陪葬于乾陵。
翁同龢是晚清名臣,同时也堪称晚清第一帝师。他出生官宦之家,自幼受到良好教育。长大之后自然而然走上科举之路,中咸丰六年状元。
  翁同龢有才华而又出生名门,德行也是好的。所以在同治四年之时,被慈禧太后聘为同治帝师。此后光绪帝时期,也为光绪帝帝师。
  翁同龢担任帝师,是皇家对他的提拔,他也因此平步青云,官至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参机务。但是光绪二十六年,她却被慈禧罢官撵走了。
  冤枉还是不冤枉,实际上就是上位者一句话的事情。站在慈禧的角度来说,自然是不冤枉的。随着光绪帝的渐渐长大,帝后矛盾越来越严重,朝中大臣自然也开始站队。
  翁同龢是光绪帝的老师,从光绪帝幼时起就教育他,算的上是帝党领袖。后来光绪帝发动戊戌变法,历史上著名的《明定国是诏》就是他草拟的,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氏也是由他举荐给光绪帝的。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实力,明显强于帝党。所以戊戌变法只持续了一百多天就失败了。而作为光绪帝师,已经明确站在慈禧对立面的翁同龢,慈禧自然不会放过,这才有了罢官。
  当然从翁同龢的角度来说,自己是冤枉的,他曾作诗“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不将两行泪,轻向汝曹弹”,表达自己为官多年的无限感慨。
  甲午战争是中国人永远的痛,需要后世铭记的教训。这场战斗以日本的完全胜利告终,李鸿章创办多年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后世有人将甲午海战的责任安在翁同龢身上,认为是他全力主战,才有了这么一次巨大的惨败。
  清·王伯恭在自己写的《蜷庐随笔》一书中,这样批判翁同龢。认为他全力主战,只是因为与李鸿章的私仇。
  当初翁同龢的哥哥翁同书任安徽巡抚,犯了失守封疆之罪,李鸿章为曾国藩草拟奏章弹劾。翁同书被判充军,父亲翁心存被气死,于是翁同龢和李鸿章结了梁子。
  翁同龢当时已经意识到了甲午战斗,中方极大可能会战败,但是却力战只是为了将李鸿章拉下马。
  翁同龢要为甲午战争的失败承担一定的责任,的确如此。因为当时李鸿章创办发展北洋的时候,翁同龢正好在户部管钱。每次李鸿章索要海军军费,翁同龢都要卡一卡,使得北洋海军发展受阻。
  但若是说他应该承担甲午战争失败的全部责任,未免将翁同龢看的太过重要。其实不止翁同龢,当时朝中大臣主战气氛热烈,而他支持的皇帝也是这样想的。
  翁同龢正好是个耳根子软的人,最后就被大家推为领袖,站出来与李鸿章打擂台。全力主战,最后以失败告终,翁同龢因此受到后人批判。
  个人认为,翁同龢主战有一定书生意气在里面。毕竟国家遭受如此侮辱,寻常人都不能忍受。再者当时北洋水师也有一定成就,朝中上下都气势汹汹,想要挽回颜面。
  为何最后要将责任全部推倒翁同龢身上?恐怕只是因为正好他身份比较高吧!要我来说,甲午战争的责任应当由国家来背。如果国力强盛,哪里还怕人来侵犯,哪里又会有甲午海战?
  落后就要挨打,一个人如何能承担起一个国家的历史?
  李素节生于公元648年,去世于公元690年,是唐高宗李治第四子,母亲是唐高宗宠妃萧淑妃。
  历史上萧淑妃因为有姿色而被选入东宫,封为良娣。因为张的漂亮,狐媚动人,很快就受到李治的宠爱,并为李治生下了四子李素节。
  萧淑妃魅人而有宠,为人又阴狠毒辣,王皇后被她针对失宠。王皇后偶然间发现,唐高宗爱上了庶母武氏,因此决定于武氏联合绊倒萧淑妃。
  王皇后做主将武氏从尼姑庵接到皇宫,唐高宗李治果然盛宠武氏。萧淑妃嫉妒,因此处处与武氏作对。二人相互攻击,后宫风雨不停。
  王氏本来的打算是作壁上观,只等武氏与萧淑妃斗得你死我活,自己端坐后位不动摇。却不想武氏根本没有放过她的打算。
  武则天谋略出众,又有着盛宠,不仅将萧淑妃拖下马,就连王皇后也因此后位被废,最终眼睁睁看着武则天上位。
  萧淑妃曾经与武则天是死对头,尽管萧淑妃失宠被废,但是武则天却并没有罢休的意思。萧淑妃被她斗倒之后,武则天又将目光放到了萧淑妃所生子嗣上面。
  唐高宗也许察觉到了武氏的想法,不愿意见到自己的儿子,牵连入内,被武则天害死。因此后来借口李素节经常患病为由,命他就待在封地中,无诏不得入京。
  李素节经常患病吗?当然不是,这只是唐高宗为了保护他而找的借口而已。想着只要他不入京都,不在武则天眼皮底下晃悠,久而久之应该就不会再被武则天针对。
  唐高宗的想法是好的,可惜的是他的儿子似乎并不太能理解。其实这也并不怪李素节,又不事先打个招呼,自己的父亲突然不理自己,还十分狠心的说以后没事儿就不要再见面了。换作谁,谁都可能会慌。
  李素节害怕唐高宗会忘了自己,所以后来写了篇《忠孝论》,托人秘密呈递给唐高宗。可惜的是,虽然说是秘密呈递,但是这篇文最终还是被武则天看见了。
  武则天因此十分不高兴,仪凤元年诬告李素节贪污,将李素节降封为鄱阳郡王,削减其三分之二的食邑,在袁州安置。仪凤二年,又将李素节禁锢终身,改迁到岳州安置。
  天授元年,随着武则天权势越来越高,武家人也越来越嚣张,竟然开始慢慢清楚李唐皇族势力。
  这一年的七月,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知识周兴诬告李素节和其兄李上金谋反。武则天下令,命两人进京。
  还没有到达京城,李素节刚走到京都南面的龙门驿,就被人缢杀而死,享年四十三岁。李上金看见弟弟的惨状后,心中惧怕,最终自尽而亡。
  李素节其实在收到武则天命令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自己凶多吉少了。当初在路上,他听见有人遇丧事而痛哭,还对身边人感叹:“病死哪里都可以得到,有什么好哭的呢?”
  到底是谁勒死了李素节,史料没有记载,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是武承嗣指使的可能性最大。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8 草根星空_民间偏方网京ICP备13007654号-1
站长联系:vipyouxiang@126.com
注: 本站内容全部取材于网络信息或网友上传,如有雷同或版权问题,请通知本站,本站将立即处理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