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间传说 > 魏尚的生平简介 魏尚和郅都有什么关系?

魏尚的生平简介 魏尚和郅都有什么关系?

浏览: 作者:佚名
  在古代,匈奴就是每一任皇帝最为头疼的问题,他们是入侵者的代名词,好几千年都在做着称霸中原的美梦,因此中原和匈奴之间大战小战不断。
  好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们还不惧怕匈奴,打不过的时候还能找外援呢!
  到了秦始皇时期,秦国武将两大世家王翦家族和蒙恬家族的实力大家有目共睹,蒙恬就是那时候的匈奴人的恶梦好吧。
  到了汉朝刘邦时期,刘邦亲自上阵对付匈奴,手底下还有一大帮文臣武将,资源多多,匈奴也拿中原没办法。
  到了汉武帝时期,更是出现了卫青、霍去病、陈汤这样的千古军事奇才,匈奴的日子更是难过。
  那么问题来了,在没有蒙、卫、霍的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汉朝是怎么对付匈奴的,匈奴人有没有什么害怕的汉人呢?
  答案是,有肯定是有的,而且还有两位,不过他们俩在历史上都不算出名,至少远不及蒙、卫、霍三人有名。
  魏尚,西汉云中郡郡守,他常年镇守边境,治军有方,对抗匈奴屡立战功,为匈奴所忌惮之人。
  魏尚模仿春秋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的带兵方法,即爱护士兵。他会将军市租税收入全都拿来犒赏士兵,还会拿出一部分自己的薪俸,每隔五天就给士兵们杀牛吃。人是有感情的动物,魏尚对士兵们好,他们都感受得到,这份情意使得他们对魏尚越来越敬重,但凡匈奴人来犯时,他们都能上下一心对抗匈奴,士气大涨,军队的威力也提高了不少。匈奴人每次都在魏尚这里吃败仗,久而久之都对魏尚的军队敬而远之,不敢来犯。
  汉文帝时,魏尚在呈上来的战绩中多报了六颗人头,跟实际数目对不上,此事一出,他立刻就被革职查办,夺了侯爵,还被判处了一年徒刑。很多人都暗自替魏尚鸣不平,认为他这样有功的将领不该受到这样的待遇,况且魏尚只是多报了战绩,这点水分比起那些真正的贪官污吏来说什么也不是!最后,郎中署长冯唐趁机向汉文帝进言,引用了名将李牧的事迹为魏尚说情,汉文帝终于赦免了魏尚,还是让魏尚担任云中郡郡守。复任的魏尚依然是匈奴人最为害怕的汉人。
  后来,汉朝又出了一个雁门郡太守郅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酷吏,是汉景帝时期的人物。
  郅都以施行严酷的刑法而出名,他执法不畏避权贵和皇亲,可以说除了汉景帝以外,在整个汉朝他是天不怕地不怕。当时的济南有一大姓瞷氏,大概就三百来户人的样子,这家人颇有点黑社会的意思,是当地的恶霸。郅都对上他们一点也不害怕,愣是让这个瞷氏灭了族。这件事震惊了汉朝,也震惊了匈奴。后来郅都拜为雁门太守,匈奴人一听是郅都来了,都躲得远远的,不敢靠近雁门。
  魏尚和郅都两人分别是文帝、景帝时期匈奴人最为忌惮的人,他们二人齐名。
  在古代,匈奴就是每一任皇帝最为头疼的问题,他们是入侵者的代名词,好几千年都在做着称霸中原的美梦,因此中原和匈奴之间大战小战不断。
  好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们还不惧怕匈奴,打不过的时候还能找外援呢!
  到了秦始皇时期,秦国武将两大世家王翦家族和蒙恬家族的实力大家有目共睹,蒙恬就是那时候的匈奴人的恶梦好吧。
  到了汉朝刘邦时期,刘邦亲自上阵对付匈奴,手底下还有一大帮文臣武将,资源多多,匈奴也拿中原没办法。
  到了汉武帝时期,更是出现了卫青、霍去病、陈汤这样的千古军事奇才,匈奴的日子更是难过。
  那么问题来了,在没有蒙、卫、霍的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汉朝是怎么对付匈奴的,匈奴人有没有什么害怕的汉人呢?
  答案是,有肯定是有的,而且还有两位,不过他们俩在历史上都不算出名,至少远不及蒙、卫、霍三人有名。
  魏尚,西汉云中郡郡守,他常年镇守边境,治军有方,对抗匈奴屡立战功,为匈奴所忌惮之人。
  魏尚模仿春秋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的带兵方法,即爱护士兵。他会将军市租税收入全都拿来犒赏士兵,还会拿出一部分自己的薪俸,每隔五天就给士兵们杀牛吃。人是有感情的动物,魏尚对士兵们好,他们都感受得到,这份情意使得他们对魏尚越来越敬重,但凡匈奴人来犯时,他们都能上下一心对抗匈奴,士气大涨,军队的威力也提高了不少。匈奴人每次都在魏尚这里吃败仗,久而久之都对魏尚的军队敬而远之,不敢来犯。
  汉文帝时,魏尚在呈上来的战绩中多报了六颗人头,跟实际数目对不上,此事一出,他立刻就被革职查办,夺了侯爵,还被判处了一年徒刑。很多人都暗自替魏尚鸣不平,认为他这样有功的将领不该受到这样的待遇,况且魏尚只是多报了战绩,这点水分比起那些真正的贪官污吏来说什么也不是!最后,郎中署长冯唐趁机向汉文帝进言,引用了名将李牧的事迹为魏尚说情,汉文帝终于赦免了魏尚,还是让魏尚担任云中郡郡守。复任的魏尚依然是匈奴人最为害怕的汉人。
  后来,汉朝又出了一个雁门郡太守郅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酷吏,是汉景帝时期的人物。
  郅都以施行严酷的刑法而出名,他执法不畏避权贵和皇亲,可以说除了汉景帝以外,在整个汉朝他是天不怕地不怕。当时的济南有一大姓瞷氏,大概就三百来户人的样子,这家人颇有点黑社会的意思,是当地的恶霸。郅都对上他们一点也不害怕,愣是让这个瞷氏灭了族。这件事震惊了汉朝,也震惊了匈奴。后来郅都拜为雁门太守,匈奴人一听是郅都来了,都躲得远远的,不敢靠近雁门。
  魏尚和郅都两人分别是文帝、景帝时期匈奴人最为忌惮的人,他们二人齐名。
  每个人年少时或多或少都做过一些冲动的事,据说留侯张良的智商远在诸葛亮之上,就是这样的名人年少时也冲动过,竟然天真的以为凭他和一个大力士两个人便能刺杀秦始皇!这就是历史上闻名遐迩的古博浪沙张良刺秦事件。
  当时很多六国“余孽”都想刺杀秦始皇,像是剑术高超的刺客荆轲、燕国排名第一的少年勇士秦舞阳、击筑刺客高渐离,他们当中有的是策划了很多年,并且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一切有利的条件,有的则是连武器都是临时完成的,但是他们都失败了。那时候的张良还只是一个年轻气盛的贵族世家公子,涉世未深,没什么人生经验,考虑得一点也不完全,仅仅凭着一腔热血和对秦始皇的仇恨,散尽家财也要杀掉秦始皇。试问这样的他成功的几率能有多少?
  可张良不明白这个道理,他身上背负是国破家亡的仇恨,为了报仇,他到东方拜见了仓海君,并与仓海君一起制定了刺杀秦始皇的计划,仓海君还给他推荐了一个大力士,也就是后来刺杀行动的实际操作者。后来,张良差人打听到了秦始皇东巡的具体行踪,了解了秦始皇会坐在哪辆车上,最后与大力士埋伏在必经之地,即古博浪沙。
  当时一共有三十六辆车,张良看过之后便指挥大力士朝着那辆最豪华的车辆砸铁球,可惜秦始皇不在那辆车上,大力士只打死了一个“替身”。张良在大力士一击之后便迅速撤离了现场,因此秦始皇大怒之后想查也无从查起,张良才得以“逍遥法外”。至于大力士有没有及时离开,史书并未记载,不仅如此,就连大力士的举荐人仓海君也消失在了历史洪流中,在这件事之后再未出现过!
  史载的刺杀秦始皇的所有人中,仓海君的身世是最为神秘离奇的,他从哪里来?为什么张良要去找他帮忙?他又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帮助张良?为什么张良刺秦以后他就从历史里消失了?
  《史记》中称仓海君是东夷濊国(即秽国)的一位君主。秽国是古代朝鲜半岛东部的国家,和战国时的韩国相邻,两国世代相交,因此韩国被灭亡以后,很多韩国人逃到了这个国家,张良到这个国家寻求帮助成功的几率最大。也有看法认为仓海君可能只是一个化名,这个人想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后来“仓海君”会人间蒸发,那应该是他抛弃了这个身份,以真面目示人了。
  杨恽,字子幼,其母为司马迁之女,他则是司马迁的亲外孙。我们知道,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败降一事向汉武帝辩解求情而遭受了宫刑的处罚,他是为了写《史记》才忍住了受辱自杀的念头,然而《史记》当中记载的很多事都是“皇族禁忌”,是不能大白于天下的。司马迁生前作书的时候就谨慎小心,死后更是想出了把书藏进深山老林,让天家想毁书也找不到书的办法。
  司马迁死后,司马家的人将《史记》藏到了嫁出去的司马迁之女司马英的夫家,司马英的小儿子杨恽聪颖好学,从小就听司马英讲解这本书,长大了更是爱不释手。汉宣帝刘询继位以后,杨恽被封为平通侯,他见刘询是一位“好皇帝”,就决定让《史记》这本历史巨著重见天日,遂将此书献于汉宣帝。汉宣帝读过《史记》以后,同意了杨恽的请求,让《史记》能够在全国发行,人人得而阅之。
  杨恽为官清廉,不好金银钱财等身外之物,做了很多仗义疏财之事。比如他的母亲去世得早,父亲娶了一位续弦,杨恽待后母如同亲生母亲般敬爱,后母没有儿子,也把杨恽当亲儿子疼爱,临终前还将数百万的遗产全都留给了杨恽一人。杨恽没有一个人霸占这笔丰厚的遗产,而是将它们分成几份给了后母的几位亲戚。杨恽父亲去世以后,他又获得了五百万银钱,由于他清廉的作风,并无多少财产,但是见到落魄遇难的宗亲,他还是会仗义出手相救,哪怕自己的情况都已经够糟糕了。
  杨恽的性格很大程度上延续了司马家族的刚正不阿,既敢于向皇帝直谏,也不怕得罪权贵而检举揭发不法之事,霍光的儿子要造反一事,杨恽就是揭发者之一。像这样的事,杨恽并没有少干,也正因为他这种不怕得罪人的性子,所以在朝中树立了很多政敌。太仆戴长乐就是其中一位,戴长乐向汉宣帝诬告杨恽“戏耍天子、对皇帝不敬”之罪,汉宣帝于是将杨恽抓捕入狱,最后虽然放了杨恽,却将杨恽贬为了庶人。
  免官以后,杨恽时常宴酒作乐,他的老朋友安定郡太守孙会宗就写信劝说杨恽,结果杨恽就写了一篇《报孙会宗书》当做给孙会宗的回信。就是这篇《报孙会宗书》揭开了汉代文字狱的序幕。
  在这封信中,杨恽大吐苦水,说的全是自己的心里话,有对皇帝的怨,对自己命运的不屈,也有挖苦孙会宗的话。总之,是对皇帝的大不敬!后来,国家发生了日食,杨恽的老仇家就上书皇帝,直指是杨恽的不思悔过惹怒了老天爷,才有了如此不祥之兆。汉宣帝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念头再次把杨恽关进了牢里,还派人去杨恽家里搜查他的罪证,最后就找到了这篇《报孙会宗书》。
  汉宣帝读完后大怒,直接下令将杨恽腰斩,还罢免了孙会宗的官职。
  杨恽所经历的这场“文字狱”,应该是古代首例,在此之后,历代时有文字狱发生,清朝最为严重。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8 草根星空_民间偏方网京ICP备13007654号-1
站长联系:vipyouxiang@126.com
注: 本站内容全部取材于网络信息或网友上传,如有雷同或版权问题,请通知本站,本站将立即处理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