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间传说 > 美丽女儿美丽心

美丽女儿美丽心

浏览: 作者:佚名
  那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有个叫山水珍的姑娘刚满十八岁,这一年她刚刚考上大学。
  这天晚饭后,水珍突然对全家人说:“爹、娘,哥哥、姐姐,我有件事同你们说说行么?”她姐姐山水秀笑她说:“哎哟,我的大学生妹妹,啥事挺严肃呀!”她爹山泉水“疼小”,笑着说:“珍儿,有啥事你就说吧。”水珍说:“爹、娘,你们生我养我十八年,对我恩重如山;哥、姐,你们亲我护我十八年,对我情深似海。这是我山水珍永世不会忘记的。”
  她哥山水根一听这话,笑着说:“小妹,你这么严肃,就为说这话?咱们兄妹都是娘生爹养的,都一样啊!”水珍说:“哥,你和姐只有咱爹娘这一对父母,可我在运河市还有一对父母啊!”
  水珍这话让全家人都吃了一惊,水根站起来说:“小妹,你说什么傻话?”水秀也说:“我的傻妹妹,你十八年来从没出过羊山镇,咋会在运河市有父母呢!”
  见哥哥和姐姐不信她的话,水珍就把她在运河市父母的详细情况对他们说了,说得有鼻子有眼睛。看她说得这么详细,一家人全傻眼了。只有她爹说:“珍儿,爹相信你说的是真的。你把你刚才说的那些详详细细写出来,让爹好好看看行不?”
  水珍点点头说:“行。”
  泉水老汉小时候听人讲过,人死后灵魂还会转世,投胎前没喝孟婆汤、没走奈何桥的,前世的事还会记得的。难道,自己的女儿珍儿真是别家人女儿托生的?没办法,他就把这事跟村支书说了。村支书给他开了一封介绍信,让他去镇派出所问问解所长,解所长是热心人,他肯定能帮忙想办法。
  可解所长是个年轻人,虽然也听人讲过“不走奈何桥,不忘前世事”的事,但他无论如何也不相信确有其事。听了泉水老汉的话,看了水珍写的材料,他较真了。他对泉水老汉说:“回去不要声张,听我信儿吧。”打发走泉水老汉,他决定自己调查。
  解所长根据水珍写的材料,找到运河市的沈宝海家。
  沈宝海老汉见是警察同志来访,赶紧将解所长请进客厅。解所长并没有说出有关水珍的事情,只是说来调查了解一下情况。他注意到,沈宝海的老伴郝大妈精神有些不好,沈老汉特意避开老伴,向他介绍全家人的情况。在讲到老伴为何精神失常时,他沉痛地说:“我们有个很疼爱的女儿因病去世了,我老伴过度悲痛,得了所谓的‘失女症’,至今没好。我现在一个人照顾老伴有点困难,邻居水仙没事总是过来帮忙!”
  通过这次走访,解所长发现真实情况与水珍写的材料一字不差,难道托生之事是真的?不行,还得继续调查,解所长不信这个邪。
  顺藤摸瓜,解所长决定从沈家入手,查出有价值的资料。这个沈宝海是本市一位退休的基层干部,他的小女儿沈海红生前在市局当会计,是个人见人爱的好姑娘。可惜,海红二十一岁那年得了病,郝大妈陪她四处求医问药,但最后也没能医好她的病。
  郝大妈眼睁睁地看着女儿没了,精神受到了极大的刺激。她变得不知饥不知渴,不知冷不知热,整天想着女儿,不断喊着女儿的名字。海红“走”了二十年,郝大妈还是每天同一个时间站在门口,等着女儿骑着自行车下班回来,盼着有个银铃一般的声音喊她一声“妈”。
  调查到这里,解所长查到了一个非常有用的线索,那就是沈老汉提到的邻居水仙。水仙和她老公石泉就住在沈家对面。海红活着的时候,跟水仙情同姐妹。后来,海红“走”了,她更是待郝大妈如自己的亲妈一样,经常过来照顾老两口。
  这个水仙,偏偏就是山水珍的堂姐。
  正当解所长想从水仙这里入手调查的时候,水珍突然到运河市寻亲来了。
  这天下午,水珍推着一辆自行车来到沈家门口,先脆生生地喊了一声“妈”。
  屋里的郝大妈听见喊声,腾地站起身,连忙往外跑去。
  来到门口,她看见“女儿”回来了,高兴得眼泪都掉了下来,她问水珍说:“你是我的海红吗?”
  水珍笑着说:“妈,我当然是海红呀。”郝大妈扑过去抱住水珍哭起来:“海红,你去哪啦?咋不回来看妈,妈想你想得好苦啊!”水珍紧紧搂着郝大妈说:“妈,我这不是来看你了吗,以后我哪都不去了,就守着您!”两个人正说着话,沈老汉从外面回来了。水珍眼尖,抢在沈老汉的话前头说道:“爸,你回来了!”沈老汉看看水珍,顿时明白了几分。他瞅准机会,单独问水珍:“姑娘,你是谁,从哪来的?”水珍眨眨眼,说:“爸,我是你的女儿海红。我死后投胎在羊山镇山坡村山泉水家。山泉水和陆菊香也是我的爹娘。”
  沈老汉是一个老党员,他当然不会相信水珍的话。可是这个姑娘到底是哪儿来的呢?
  接下来的这段时间,水珍每天都来,郝大妈的病果然好多了,都能自己上街买菜了。沈老汉看着老伴儿的病好起来,自然很开心,可这个仿佛天上掉下来的姑娘还是让他不能释怀。这天晚上,三个人刚吃过晚饭,就有客人登门。沈老汉打开门,却发现门口站着解所长和水仙。水珍看见水仙,也愣住了。解所长说:“沈大叔,我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了,我看,还是让水仙把原委说给你听吧。”
  原来,这一切都是水仙的主意。最近,水仙辗转打听到,像郝大妈这种病,只要有个像她女儿的人同她相处在一起,慢慢病就会好。郝大妈待她如亲生闺女,她一直都希望大妈的病能好。后来,她就开始留意长得像海红的姑娘。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她的小堂妹水珍几年不见,竟出落得十分俊俏,身材、长相和声音竟然都有几分像海红。
  就这样,水仙找了一个合适的机会把自己的想法对水珍说了。没想到,水珍十分通情达理,还很同情两位老人。就这样,她俩编排了“不走奈何桥,不忘前世事”的托词,愣说水珍是海红转世来的。没想到,这招儿的效果不错,大妈的病竟然真的有了好转。
  解释到这里,水仙接着说:“解所长,我们这么做是为了治病救人,我们不是坏人。如果非得要惩罚,就惩罚我好了。我希望,水珍能继续待在沈家,彻底治好大妈的病。”
  一切都真相大白了。一旁的沈老汉听到这里,也长出了一口气。
  后来,解所长亲自到山家说明了情况。泉水老夫妻自然支持女儿这么做,他们很理解郝大妈的不容易,也希望郝大妈的病快点好。
  水珍在沈家住了一段日子,郝大妈的病就真的好了。在解所长左右牵线搭桥下,山泉水和沈宝海两家的关系理顺了,他们都拿水珍当自己的女儿。水珍念大学的时候就住在沈家,一口一个“爸、妈”地叫,放寒暑假的时候她就回到乡下,亲亲热热地叫着“爹、娘”。两边的老人都认可这样的关系。
  后来,两家人不仅是过年过节,就连平常的日子也是你来我往,拿上礼物互相到对方家里走走看看。
  这真是,风俗传说巧利用,爱老倾注“女儿”心。
  那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有个叫山水珍的姑娘刚满十八岁,这一年她刚刚考上大学。
  这天晚饭后,水珍突然对全家人说:“爹、娘,哥哥、姐姐,我有件事同你们说说行么?”她姐姐山水秀笑她说:“哎哟,我的大学生妹妹,啥事挺严肃呀!”她爹山泉水“疼小”,笑着说:“珍儿,有啥事你就说吧。”水珍说:“爹、娘,你们生我养我十八年,对我恩重如山;哥、姐,你们亲我护我十八年,对我情深似海。这是我山水珍永世不会忘记的。”
  她哥山水根一听这话,笑着说:“小妹,你这么严肃,就为说这话?咱们兄妹都是娘生爹养的,都一样啊!”水珍说:“哥,你和姐只有咱爹娘这一对父母,可我在运河市还有一对父母啊!”
  水珍这话让全家人都吃了一惊,水根站起来说:“小妹,你说什么傻话?”水秀也说:“我的傻妹妹,你十八年来从没出过羊山镇,咋会在运河市有父母呢!”
  见哥哥和姐姐不信她的话,水珍就把她在运河市父母的详细情况对他们说了,说得有鼻子有眼睛。看她说得这么详细,一家人全傻眼了。只有她爹说:“珍儿,爹相信你说的是真的。你把你刚才说的那些详详细细写出来,让爹好好看看行不?”
  水珍点点头说:“行。”
  泉水老汉小时候听人讲过,人死后灵魂还会转世,投胎前没喝孟婆汤、没走奈何桥的,前世的事还会记得的。难道,自己的女儿珍儿真是别家人女儿托生的?没办法,他就把这事跟村支书说了。村支书给他开了一封介绍信,让他去镇派出所问问解所长,解所长是热心人,他肯定能帮忙想办法。
  可解所长是个年轻人,虽然也听人讲过“不走奈何桥,不忘前世事”的事,但他无论如何也不相信确有其事。听了泉水老汉的话,看了水珍写的材料,他较真了。他对泉水老汉说:“回去不要声张,听我信儿吧。”打发走泉水老汉,他决定自己调查。
  解所长根据水珍写的材料,找到运河市的沈宝海家。
  沈宝海老汉见是警察同志来访,赶紧将解所长请进客厅。解所长并没有说出有关水珍的事情,只是说来调查了解一下情况。他注意到,沈宝海的老伴郝大妈精神有些不好,沈老汉特意避开老伴,向他介绍全家人的情况。在讲到老伴为何精神失常时,他沉痛地说:“我们有个很疼爱的女儿因病去世了,我老伴过度悲痛,得了所谓的‘失女症’,至今没好。我现在一个人照顾老伴有点困难,邻居水仙没事总是过来帮忙!”
  通过这次走访,解所长发现真实情况与水珍写的材料一字不差,难道托生之事是真的?不行,还得继续调查,解所长不信这个邪。
  顺藤摸瓜,解所长决定从沈家入手,查出有价值的资料。这个沈宝海是本市一位退休的基层干部,他的小女儿沈海红生前在市局当会计,是个人见人爱的好姑娘。可惜,海红二十一岁那年得了病,郝大妈陪她四处求医问药,但最后也没能医好她的病。
  郝大妈眼睁睁地看着女儿没了,精神受到了极大的刺激。她变得不知饥不知渴,不知冷不知热,整天想着女儿,不断喊着女儿的名字。海红“走”了二十年,郝大妈还是每天同一个时间站在门口,等着女儿骑着自行车下班回来,盼着有个银铃一般的声音喊她一声“妈”。
  调查到这里,解所长查到了一个非常有用的线索,那就是沈老汉提到的邻居水仙。水仙和她老公石泉就住在沈家对面。海红活着的时候,跟水仙情同姐妹。后来,海红“走”了,她更是待郝大妈如自己的亲妈一样,经常过来照顾老两口。
  这个水仙,偏偏就是山水珍的堂姐。
  正当解所长想从水仙这里入手调查的时候,水珍突然到运河市寻亲来了。
  这天下午,水珍推着一辆自行车来到沈家门口,先脆生生地喊了一声“妈”。
  屋里的郝大妈听见喊声,腾地站起身,连忙往外跑去。
  来到门口,她看见“女儿”回来了,高兴得眼泪都掉了下来,她问水珍说:“你是我的海红吗?”
  水珍笑着说:“妈,我当然是海红呀。”郝大妈扑过去抱住水珍哭起来:“海红,你去哪啦?咋不回来看妈,妈想你想得好苦啊!”水珍紧紧搂着郝大妈说:“妈,我这不是来看你了吗,以后我哪都不去了,就守着您!”两个人正说着话,沈老汉从外面回来了。水珍眼尖,抢在沈老汉的话前头说道:“爸,你回来了!”沈老汉看看水珍,顿时明白了几分。他瞅准机会,单独问水珍:“姑娘,你是谁,从哪来的?”水珍眨眨眼,说:“爸,我是你的女儿海红。我死后投胎在羊山镇山坡村山泉水家。山泉水和陆菊香也是我的爹娘。”
  沈老汉是一个老党员,他当然不会相信水珍的话。可是这个姑娘到底是哪儿来的呢?
  接下来的这段时间,水珍每天都来,郝大妈的病果然好多了,都能自己上街买菜了。沈老汉看着老伴儿的病好起来,自然很开心,可这个仿佛天上掉下来的姑娘还是让他不能释怀。这天晚上,三个人刚吃过晚饭,就有客人登门。沈老汉打开门,却发现门口站着解所长和水仙。水珍看见水仙,也愣住了。解所长说:“沈大叔,我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了,我看,还是让水仙把原委说给你听吧。”
  原来,这一切都是水仙的主意。最近,水仙辗转打听到,像郝大妈这种病,只要有个像她女儿的人同她相处在一起,慢慢病就会好。郝大妈待她如亲生闺女,她一直都希望大妈的病能好。后来,她就开始留意长得像海红的姑娘。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她的小堂妹水珍几年不见,竟出落得十分俊俏,身材、长相和声音竟然都有几分像海红。
  就这样,水仙找了一个合适的机会把自己的想法对水珍说了。没想到,水珍十分通情达理,还很同情两位老人。就这样,她俩编排了“不走奈何桥,不忘前世事”的托词,愣说水珍是海红转世来的。没想到,这招儿的效果不错,大妈的病竟然真的有了好转。
  解释到这里,水仙接着说:“解所长,我们这么做是为了治病救人,我们不是坏人。如果非得要惩罚,就惩罚我好了。我希望,水珍能继续待在沈家,彻底治好大妈的病。”
  一切都真相大白了。一旁的沈老汉听到这里,也长出了一口气。
  后来,解所长亲自到山家说明了情况。泉水老夫妻自然支持女儿这么做,他们很理解郝大妈的不容易,也希望郝大妈的病快点好。
  水珍在沈家住了一段日子,郝大妈的病就真的好了。在解所长左右牵线搭桥下,山泉水和沈宝海两家的关系理顺了,他们都拿水珍当自己的女儿。水珍念大学的时候就住在沈家,一口一个“爸、妈”地叫,放寒暑假的时候她就回到乡下,亲亲热热地叫着“爹、娘”。两边的老人都认可这样的关系。
  后来,两家人不仅是过年过节,就连平常的日子也是你来我往,拿上礼物互相到对方家里走走看看。
  这真是,风俗传说巧利用,爱老倾注“女儿”心。
  多年前的一天,流浪了近4年的我历经半个月的长途跋涉,终于一屁股坐到了拉萨的土地上。
  我怀揣饥饿在拉萨特有的灿烂阳光中穿行,就在我再度一文不名的时候,终于在一个建筑工地找到了抬水泥预制板的苦力活。在通常被称作停工待料的日子里,我来到与工地一墙之隔的西藏大学。眼望着气派非凡的图书馆,我在心里酝酿着一个计划:我要读书!可是一连几次,我还未跨进图书馆的大门便被拒之门外了。这天,一位美丽的混血儿姑娘从图书馆里走出来,见我坐在图书馆门前的台阶上发呆,便上前问我:“小兄弟,有什么事需要帮忙吗?”我告诉她我想去图书馆看书,可是我不是这儿的学生,是一个流浪汉。她似乎没有惊异于流浪汉到这里看书,好看地蹙了蹙眉头,然后眉头一扬,说:“我带你进去!如果管理员问起,你就说是我的弟弟。”我有点手足无措。她笑了,偏着头问我:“怎么,我不配做你的姐姐吗?”
  就这样,我知道了什么叫“书的海洋”,感到在这样的海洋里痛快地游泳是多么幸福。还有我那美丽的混血儿姐姐,她不断地为这种幸福的潮汐推波助澜,总是出其不意地将一袋饼干或者面包放在我的面前。
  此后一有空闲,我便来到西藏大学,让她带我去图书馆。她时常坐在我对面,我们读着各自喜欢的书,然后交谈。我总是有意避免提到“人生”“理想”等等对我来说极其奢侈的字眼,尽管她总是有意无意地提醒我:苦难是一笔财富,只要学会经营,它就会增值。
  她叫格桑,那年20岁。
  我决定送她一份礼物,以表达对她的感激之情。在大昭寺附近一家珠宝店,我看中了一朵玉石雕刻的格桑花,但是价格昂贵。店主对我说:“我这儿有假的,比真的还漂亮,你要不要?”我不能容忍他对我姐姐的侮辱,愤怒地盯着那个满脸不屑的尼泊尔商人。
  我走出了珠宝店,站在拉萨八月明净如洗的丽日蓝天下,心里充满了坚硬的悲哀——我想给帮助过我的姑娘买一份礼物,可是我没钱。一连好几天,我都徘徊在八廓街那些工艺品摊位前,我知道那些工艺品里面有不少值钱的古董。我终于偷到一枚清朝乾隆年间的银币,把它卖掉,就可以给格桑买礼物了。
  再次在图书馆见到格桑时我如坐针毡。那一次,我提前退出了图书馆。格桑在校园那块青翠欲滴的草地前追上了我,手里拿着几本崭新的书。“我要送你一份礼物。”她说着把书递过来,是我梦寐以求的两本文集。“……本该我送你礼物的,为什么要送我礼物?”
  “为你的坚守。”
  “坚守?”
  “是的。你很清贫,但你坚守住了。”
  我顿时羞愧难当,怀里那枚偷来的银币像一块烧红的烙铁那样折磨着我。然而,这种羞愧很快被即将分别所带来的惆怅替代了。她说:“我终于可以放心地离开了。”“离开?去哪儿?”“回印度。”“你不是中国人?”“我父亲是汉族人,母亲是藏族人,后来他们到印度做生意,就在那儿定居了。我是回西藏求学的,现在毕业了,该回到父母身边了。”
  我意识到她也许早就该走了,是为了拯救我才又耽误了这么多时间。我毫不犹豫地使用了“拯救”一词,除此之外任何词汇都不能准确地表达她对我的关爱。这种关爱,相当于一位路人拾起一只受伤的小鸟,把它捂在怀里,带回家中,然后为它疗伤,喂它食物,直到小鸟康复,不再有生命危险并且恢复了飞行能力,那位路人才放心地重新上路……
  第二天,我再次来到八廓街,将那枚银币还给了摊主。我告诉他,我本来是想占有这枚银币的,但我的姐姐“骂”了我,所以我必须还给你,否则我对不起她。摊主笑了:“你有一个世界上最好的姐姐,她就像一位天使,上帝派来的。”“天使!”我背过脸去,不让摊主看到我奔腾而下的泪水。
  ……
  多年以后,我写了一篇叫《玩一回伤心的游戏》的小说,讲述了我在西藏的流浪故事。我用稿费给我的姐姐买了一份礼物,但她已经离开西藏,这份礼物至今无法送出。
  父亲告诉我,老家的房子就要拆了。小镇,冬的寒冷冻结了空气,却依旧凝不住那弥漫在冷风中的丝丝凛香。
  我从老妇人手中接过那块洒满了黄糖的糍粑,亮晶的黄糖粉末留在老妇人干燥开裂的大手上。她包着一方暗色头巾,额头上有深深的沟壑。一笑,眼角的皱纹层层叠在一起。
  我一口咬下细腻糯软的糍粑,绵长清淡的触感与丝甜在舌尖漾开,久违了的味道。就那么一瞬间,我突然觉得她是那么像我过世的祖母,即便我早已记不清她的样子。
  我好像有很多故乡,又好像没有故乡。我太早离开武汉,每年回去,都似乎是一个游客的身份,与它有很远的一段距离。“武汉这几年变化太大了,武昌通了沙湖大桥,我们自己都快认不出来了。”小姨开车的时候,这样感慨。
  是啊,老家的房子就要拆掉了!
  南方以北,北方以南的武汉,农村都有打糍粑的习俗。一个比脸盆大的石盆,几根底部粗重的木棍,将蒸的熟热的糯米团捶打得松软而有弹性。大伯二伯的排屋连在一起,他们两家做糍粑的时候,全村都来帮忙。事实上,这就是每年一度的盛事:打糍粑,酿米酒。如同一根纽带,把整个村子的人连在一起,彼此和睦,令人羡慕。
  每次打糍粑的时候,大伯总会笑着吆喝,让我也去帮忙。我看看那比我还高的木棍,笑着跑开了,也用汉腔回道:“反正我又没力气,还不如给你们倒米酒去。”
  一个上午,经蒸、打、煎几道工序,洒上黄糖粉,便可入口。那种清甜细腻的味道深深地刻在了味蕾上,使我至今痴狂成迷,难以淡忘。其实,就像鲁迅的罗汉豆一样,并不见得好吃,但人们心有执念的,总是童年时吃过的东西。
  村里人很勤劳。春节串门,我曾在一个温暖的午后,于院子一隅,看见一位纳鞋的年轻姑娘。针线来来回回,她的神情亦是安详的,仿佛是个虔诚的教徒,做着至高无上的工作。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当是他们做人的信条。有一回,父亲送一位老伯开车到城里去,老伯连连道谢,还在第二天就送来一篮鸡蛋作为答谢,令人有些不好意思。
  而如今,大伯的孩子,我的哥哥姐姐,有的出去念大学,有的出去打工。人一少,糍粑就做得少了。米酒,也只是那么小小的几坛。
  失落的感觉。
  东边的老房子还是得拆掉。
  我又何处寻回那清甜的味道?
  中国的乡村,在城市铁蹄的践踏下,又该走向何方?
    打印本页   
上一篇:梦回乡村
下一篇:混血儿姐姐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8 草根星空_民间偏方网京ICP备13007654号-1
站长联系:vipyouxiang@126.com
注: 本站内容全部取材于网络信息或网友上传,如有雷同或版权问题,请通知本站,本站将立即处理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