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间传说 > 懿德太子李重润结了冥婚吗?他的冥婚妻子是谁?

懿德太子李重润结了冥婚吗?他的冥婚妻子是谁?

浏览: 作者:佚名
  “冥婚”又可以称作鬼婚、嫁殇,是一种特殊的婚姻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冥婚就是通过把死去的男女合葬到一起的方式让他们结成夫妻关系,在“地下”好有个伴。
  这种原始的鬼魂崇拜在周朝便已遭到禁止,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这种做法是“乱人伦”。但是,官方明令禁止的冥婚婚俗在民间却如烧不尽的野草般,凭借其顽强的生命力而存活了下来,后来还直接演变成统治者的工具,给“冥婚”染上了浓烈的政治色彩。就算是古代最为繁荣昌盛,最开放的唐朝也阻挡不了冥婚这种“风潮”。
  唐朝的懿德太子李重润,唐中宗李显的长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皇太孙,死时只有十九岁。大足元年,李重润和妹妹永泰公主、武延基等人议论张易之两兄弟“何得恣入宫中”,有人将这句话报告给武则天,武则天听了非常生气,当场下令将他们几人杖毙,也就是说,堂堂的皇长孙居然只是因为一句话就被皇祖母给活活打死了。
  神龙元年,中宗复位以后追封李重润为懿德太子,第二年下令将其灵柩迁入乾陵陪葬,特赐“号墓为陵”。
  李重润死的时候还没有成亲,中宗心疼这个长子,就在李重润死后给他安排了一门冥婚,对方是国子监丞裴粹已经去世的女儿。懿德太子墓中有一男一女两副骨架,可见当时中宗应该是将裴粹之女与李重润合葬在一起的,这种方式恰恰是冥婚之礼。
  有结婚就有离婚啊,要是结了冥婚以后又想离婚怎么办?难道要“托梦”?
  还是唐中宗在位时期,韦皇后也给自己的弟弟汝南王韦洵找了一门冥婚,即中书令萧至忠的亡女,在她的主持下,二人合葬在一处。但是,李隆基发动了玄武门政变,唐中宗被毒杀,韦皇后以及韦氏背后的势力岌岌可危。萧至忠害怕李隆基将枪头对准自己,便命人掘开了韦洵之墓,把他女儿的灵柩抬了出来,表示他女儿已经与韦洵离婚了,从此两不相干,和韦氏一族划清界限。
  其实,历史上还有很多名人有冥婚的经历,比如著名的三国神童曹冲,七岁称象,凭其才智成为曹操最喜欢的儿子,如果他平安长大了,曹操留下来的世子之位绝对非他莫属。曹冲死后,曹操心痛不已,为其聘娶了甄氏之女为妻,还把曹冲一母同胞的兄弟之子过继到他的名下,成为曹冲的继子,曹操对曹冲的拳拳父爱,尽在其中了。
  可怜的曹冲死时只有十二岁,冥婚只是曹操对他的另一种父爱的体现,他希望有个人能陪伴在儿子身边,代替他照顾曹冲虽然只是一种愿望,但是这毕竟是他能做到的极限了。
  “冥婚”又可以称作鬼婚、嫁殇,是一种特殊的婚姻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冥婚就是通过把死去的男女合葬到一起的方式让他们结成夫妻关系,在“地下”好有个伴。
  这种原始的鬼魂崇拜在周朝便已遭到禁止,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这种做法是“乱人伦”。但是,官方明令禁止的冥婚婚俗在民间却如烧不尽的野草般,凭借其顽强的生命力而存活了下来,后来还直接演变成统治者的工具,给“冥婚”染上了浓烈的政治色彩。就算是古代最为繁荣昌盛,最开放的唐朝也阻挡不了冥婚这种“风潮”。
  唐朝的懿德太子李重润,唐中宗李显的长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皇太孙,死时只有十九岁。大足元年,李重润和妹妹永泰公主、武延基等人议论张易之两兄弟“何得恣入宫中”,有人将这句话报告给武则天,武则天听了非常生气,当场下令将他们几人杖毙,也就是说,堂堂的皇长孙居然只是因为一句话就被皇祖母给活活打死了。
  神龙元年,中宗复位以后追封李重润为懿德太子,第二年下令将其灵柩迁入乾陵陪葬,特赐“号墓为陵”。
  李重润死的时候还没有成亲,中宗心疼这个长子,就在李重润死后给他安排了一门冥婚,对方是国子监丞裴粹已经去世的女儿。懿德太子墓中有一男一女两副骨架,可见当时中宗应该是将裴粹之女与李重润合葬在一起的,这种方式恰恰是冥婚之礼。
  有结婚就有离婚啊,要是结了冥婚以后又想离婚怎么办?难道要“托梦”?
  还是唐中宗在位时期,韦皇后也给自己的弟弟汝南王韦洵找了一门冥婚,即中书令萧至忠的亡女,在她的主持下,二人合葬在一处。但是,李隆基发动了玄武门政变,唐中宗被毒杀,韦皇后以及韦氏背后的势力岌岌可危。萧至忠害怕李隆基将枪头对准自己,便命人掘开了韦洵之墓,把他女儿的灵柩抬了出来,表示他女儿已经与韦洵离婚了,从此两不相干,和韦氏一族划清界限。
  其实,历史上还有很多名人有冥婚的经历,比如著名的三国神童曹冲,七岁称象,凭其才智成为曹操最喜欢的儿子,如果他平安长大了,曹操留下来的世子之位绝对非他莫属。曹冲死后,曹操心痛不已,为其聘娶了甄氏之女为妻,还把曹冲一母同胞的兄弟之子过继到他的名下,成为曹冲的继子,曹操对曹冲的拳拳父爱,尽在其中了。
  可怜的曹冲死时只有十二岁,冥婚只是曹操对他的另一种父爱的体现,他希望有个人能陪伴在儿子身边,代替他照顾曹冲虽然只是一种愿望,但是这毕竟是他能做到的极限了。
  大唐是中国古代最为繁盛的时期,这期间涌现出了许多才子佳人,他们写出了成千上万首诗歌,但是能够在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光芒下脱颖而出的却是不多,美女诗人薛涛便是其中之一。
  薛涛,字洪度,唐代女诗人,经常活跃于诗坛一线,与当时的诗坛领袖白居易、张籍、王建、刘禹锡、杜牧、张祜等人皆有来往,堪称诗坛“一姐”。
  薛涛之父薛郧是一位学识渊博的京城官员,薛涛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她精通诗文,至九岁时便能出口成诗!后来,薛郧因得罪当朝权贵,被贬到四川,薛涛便跟随父亲从繁华的长安城来到了成都。没过几年,薛郧又因出使南诏国沾染了瘴疠而去世,年仅14岁的薛涛从此与母亲相依为命。
  薛家生活一下子窘迫起来,还没撑过两年,薛涛就不得不为了生计而加入乐籍,成为了一名高级营妓,毕竟她既有美貌,还有相当高的才学修养呢。当时的官员皆是通过科举入仕,人人都有几分才情,对于薛涛这种命运曲折的美丽才女,多少会产生怜惜之意,也愿意与她交往,于是薛涛便融入了他们的圈子里,也算是正式的诗坛成员了。
  但是真正让她出名的,还是她的第一位情人韦皋。那时,中书令韦皋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在一次酒宴上,韦皋让薛涛即兴赋诗一首,薛涛提上笔就行云流水般的写下了著名的《谒巫山庙》:“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韦皋读后,对薛涛的才学大为惊奇!这哪里是一小女子能写出来的?
  薛涛凭借这首诗名声大噪,韦皋也留意起薛涛来,这不留意还好,原来只是觉得薛涛长得比别的乐妓更漂亮点而已,留意之后才发现,她哪里都好,举手投足间没有一点风尘气息,反而高雅风流,令人迷恋。自那之后,每次大型宴会,薛涛必是受邀人员之一。韦皋和薛涛的交往也越来越频繁,韦皋甚至还让薛涛替他处理案牍,可能是有了美女秘书之后才发现其中的美妙,韦皋竟突发奇想的向唐德宗上奏,请求授薛涛以秘书省校书郎官衔。
  白居易、王昌龄、李商隐、杜牧等人都是从这个职位做起的,按照当时的惯例,只有进士出身的人才有资格,更何况薛涛还是一名女子!最后,唐德宗把这个折子打了回来,但是韦皋让薛涛做校书郎的事却传开了,人们私下里就把薛涛叫做“女校书”。
  但是,薛涛和韦皋最终并没有走到一起,因为薛涛性格比较“狂”,很多人通过她的路子走韦皋的后门,她对送上门的贿赂来者不拒,但转身又把这些钱上交了。韦皋对薛涛此举十分不满,薛涛算是踩到了他的底线,于是韦皋狠心将薛涛发配到兵荒马乱的松州。就是在去松州的路上,薛涛才后悔和害怕起来,这也让她看清了现实寒了心,她只是一介乐妓罢了!
  让薛涛万万没想到的是,一位三十一岁的小青年元稹却把她的心又捂热了,而那时的薛涛已经42岁了,这场姐弟恋来的轰轰烈烈。元稹是诗坛翘楚,他奉命出使地方,早就听说过薛涛大名的他就这样把薛涛约出来相见,这一见便一发不可收拾。第二天,薛涛便作了一首《池上双鸟》,全然是一副少女怀春的模样,显然她对元稹一见钟情了。而元稹也被薛涛所迷住,那段日子,他们过了一段神仙眷侣的生活,3个月后元稹调离川地,薛涛与元稹便写信以倾诉思念之情。
  但是才子也风流多情啊,更何况他家中还有位贤惠能干的妻子,薛涛的这段感情又是无疾而终。可能是两段感情令薛涛看破了红尘,最后她果断放手,当了一名女道士,再不过问红尘事。据说大诗人白居易也曾暗恋过薛涛,还写了一首《与薛涛》,向薛涛表白呢!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泥腿子皇帝,贫农出生,却逆袭成为一国之君。他曾经大力称赞过一个普通农民,许以厚利。
  出身不高,朱元璋亲近农民不难理解,让人疑问的是那个农民做了什么,让朱元璋对他如此特殊呢?
  朱元璋在后世评价不一,而更多的人则关注在他大杀功臣方面。功成名就,却飞鸟尽弹弓藏,的确让人寒心。不过至少他有一件事情做对了,那就是严查贪官污吏,肃清吏治。
  朱元璋出生在安徽凤阳一个农民家庭,祖宗三辈都靠种田过活,彻头彻尾的泥腿子。也许是因为长时间生活在社会底层,朱元璋能够了解民生疾苦。在元朝末年,天下大乱之时,也看到是因为元朝的腐朽统治,以至百姓离心,才有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
  建立明朝之后,朱元璋为了能够惩治剥削百姓的贪官污吏,下了苦心。兴大欲,施重典,甚至还专门颁发了这样一项特殊命令。
  但凡是在家乡中被地方官员剥削压制的百姓,只有有证据,就可以自行将贪官污吏绑了,一路敲锣打鼓的将人送到京城治罪。
  百姓们在上京途中,在脑袋上顶一本由朱元璋亲自编写的《大诰》。沿途官员看见了,不仅不得加以阻拦,还必须提供路费,给予方便。
  这个政令颁布下去之后,朱元璋原以为肯定会有许多贪官,被百姓绑了押解进京。但事实却是,政令颁布了一段时间,民间却悄然无声。
  百姓有所顾虑,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毕竟皇帝端坐高堂,并不能顾及到方方面面。如果自己把官员绑了,路过的地方是他的亲朋好友为官,官官相护,恐怕不能得到公平,反倒会丢了性命。
  所以政令颁布之初,并没有谁敢做这个出头鸟。最后还是一位叫陈寿六的农民,开了先河,而这正是朱元璋盛赞的原因。
  洪武十六年,陈寿六在家乡被一个叫顾英的官员欺压,最后忍不下气,与自己的亲友一起将顾英给绑了,头顶《大诰》送到南京来治罪。
  朱元璋听到有人实践了这项新颁发的政令,而经过严查,顾英也的确有违法犯罪之事,十分高兴。在给顾英治罪之后,大肆称赞陈寿六,言:“此人,岂不伟欤?”
  朱元璋亲切的接见了陈寿六,赏赐了他二十锭银钞,并额外免除了陈家全家三年的赋税。而作为第一个出头鸟,朱元璋害怕陈寿六归乡之后,受到迫害,另外下令。若是有谁敢捏造罪名,把陈寿六抓捕下狱的,就治他个族诛之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8 草根星空_民间偏方网京ICP备13007654号-1
站长联系:vipyouxiang@126.com
注: 本站内容全部取材于网络信息或网友上传,如有雷同或版权问题,请通知本站,本站将立即处理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