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间传说 > 爱的证明

爱的证明

浏览: 作者:佚名
  只要在场的人中有一位还没有听过那个故事,母亲就会再讲一遍。家里有客人或家庭聚会时总是这样。
  我很乐意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一个关于一支蜡烛的故事。她总是这样说,希望大家安静下来好让她开始讲。
   故事发生在她和我父亲婚后第二年的夏天,他们去科西嘉岛度假。一个熟人借给他们一所海边的房子。在那里的第一天清晨,阴云密布,狂风呼啸,从卧室窗口望出去,可以看到地中海少见的回头浪正冲刷着砾石滩。母亲不但没有泄气,反而一路小跑,蹦蹦跳跳地跃进海中游泳。父亲则拿着一本书躺进岸边的一个吊床里。
  她迎着海浪嬉戏。浪头退回时,会把她脚下的沙砾掏空,让她的脚陷入沙中,直没到脚踝。沙砾呜呜响着攀上她的腿,在她的下背部不停地轻轻弹动,好似那里藏着一个共振箱。她享受着海浪的冲击,直到一股前所未有的大浪扑来,让她失去平衡摔倒在水中。浮出水面后,她发现一侧肩膀和一个膝盖在沙砾上擦伤了,火辣辣地痛。但让她慌张的事并不是这个。她用舌尖探了探牙齿,发现齿间有一个洞。
  她的一个上门齿戴了牙套。那是在她15岁时,有一次从自行车上摔下来,那颗牙齿几乎从根部断了。海浪把那个牙套打掉了。
  她一路诅咒着自己的坏运气回到岸边,给了我父亲一个滑稽的微笑。那个小黑洞令人无法视而不见。他在询问发生了什么事之前,先欣赏了一会儿她丑丑的新外貌。他一直不知道她戴着牙套。
  他们在科西嘉岛人生地不熟,没人能给他们推荐一个不错的牙医。母亲也不信任岛上的专家,她宁愿等到回家,但是微笑时露出的那个一点也不迷人的黑洞令她感到很不舒服。她突然失去了对假期的憧憬。父亲试着安慰她,说会有办法的,肯定会有的。
  那所房子里有一支硕大的蜡烛,很像圣周六复活蜡烛。它占据着客厅的一角,安放在一个铁质底座上,颜色像新鲜象牙。
  第二天清晨,父亲很早就起床了,剩下母亲一人睡在床上。他去了客厅,用小刀从蜡烛上切下来一块榛子大小的蜡,然后坐到一张灯光明亮的桌子旁,仅凭双手和那把小刀开始制作一颗牙齿的模型。第一次尝试他不满意,于是继续努力。当觉得那块蜡不能再用了,他就再切一块。母亲起床时,父亲已经完成了一颗还算可以接受的牙齿。
  张开嘴,他对她说,把那颗假牙举到牙洞前比大小。
  你打算把这个安到我嘴里?
  暂时也许能用,父亲一边回答,一边专心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
  当认为完成了,他就把那颗牙齿包在一张餐巾里,放进冰箱让它变硬。吃完早餐,母亲怀疑地在一把椅子上坐下,嘴巴大张着,他开始安装那颗牙齿。牙齿底部有一个小洞,好嵌入原来的门牙剩下的那一部分,两侧的形状也和旁边的牙齿契合。
  父亲后退一步,仔细看结果。蜡的颜色和真牙齿几乎没有区别。
  你照照镜子。
  她从正面欣赏了一下,又左右转头看了看。
  还不错,她承认。
  你别摸它,父亲说,活动吗?
  她摇摇头,继续欣赏。
  父亲又从蜡烛上切下来三块蜡。
  这坚持不了一整天,他说,会软的。当然你也不能用它吃饭,你会需要几个替换的。
  现在他有了一个模子,干起来就快了。他又做出来三颗牙齿,在冰箱里冷冻后,装进一个药盒递给她。
  那么现在,咱们可以去散步吗?
  母亲重拾微笑,开心地同意了。然后她亲吻了父亲,感觉到嘴唇里面蜡的清凉触感。
  我看过那个假期的照片,还用放大镜仔细研究过。在照片里母亲总是微笑着,什么也看不出来。用蜡做的那些牙齿拯救了那个夏天,她总是这样肯定地说。
  每天清晨,父亲总是天一亮就跳下床,弯着腰专心致志地雕刻着蜡块,眼镜都滑到了鼻尖上。他尝试不同的工具,争取把牙齿做得越来越好,但总是遗憾细节处理得不够满意。然后母亲在打开冰箱取早餐牛奶时,总是能看到四颗假牙躺在一张洁白无瑕的棉质餐巾上,仿佛圣物似的。
  到了该回家时,母亲想把剩下的蜡烛带走。她说谁也不会需要这支蜡烛了,但是这对她却有很重要的意义。
  父亲回答说不至于如此,说他看不出带走这支蜡烛有什么意义。母亲很恼火,就没再费神去说服他,直接用石蜡纸和几条毛巾把那支蜡烛包起来塞进了手提箱。
  回到家后,她把蜡烛安置在餐厅的一角,然后去找牙医安了新牙套。
  故事通常在这里结束。接下来,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的人总是对父亲大加赞扬。他们夸赞他在那个假期中的表现,大家一致认为那是毋庸置疑的爱的证明。母亲也这样默认。然后大家继续聊天,母亲则开始出神,陷入对已去世丈夫的追忆中。
  角落里那支坑坑洼洼的蜡烛引起客人的好奇心是很正常的。母亲正是因此才开始讲那个关于蜡质牙齿和父亲的细致体贴的故事,然而他生前对此却只是保持沉默或轻描淡写。
  但无论是客人还是多数家人都不知道父亲其实很不喜欢那个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母亲的坚持和听众的溢美之辞让他越来越烦恼。有一天他实在无法忍受下去,要求母亲不要再讲那个故事了。他们争吵起来,音调越来越高,当父亲喊出那蜡烛什么象征也不是时,争吵达到了高潮。什么也不是,他又说了一遍,只不过是假期里的一个消遣方式而已。他做第一颗假牙的确是为了帮助母亲,但是后来他每天早晨继续做无非是因为他很享受做得越来越好这个挑战。仅此而已。
  母亲目瞪口呆地看了他一眼,含着眼泪把蜡烛收到了箱底。
  从那时起,他们的争吵越来越频繁。
  父亲离开我们后,母亲又恢复了讲那个故事的习惯,而且不仅如此。她开始修改那个故事,添加更多细节和形象,把故事变得更长。正是在那时候,她加入了沙砾的呜呜声,下背部的共振箱,还有对父亲加工牙齿时的细致描写,这情景她并没有亲眼看见,因为清晨的那个时间她总是在睡觉。她还添加了很多其他内容。她说“假期结束时那支蜡烛看起来像是被海狸啃过”,还说她“牙齿间的空洞像是一个枪眼,笑容像是故事中的巫婆”。细节和修饰,真实和虚构,假如父亲在的话,肯定会为此大为光火的。而她在讲述这个故事时,目光盯着虚空之处,显然很享受。她享受着这个选择内容,修饰润色的过程,把她的故事变得越来越精彩。
  只要在场的人中有一位还没有听过那个故事,母亲就会再讲一遍。家里有客人或家庭聚会时总是这样。
  我很乐意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一个关于一支蜡烛的故事。她总是这样说,希望大家安静下来好让她开始讲。
   故事发生在她和我父亲婚后第二年的夏天,他们去科西嘉岛度假。一个熟人借给他们一所海边的房子。在那里的第一天清晨,阴云密布,狂风呼啸,从卧室窗口望出去,可以看到地中海少见的回头浪正冲刷着砾石滩。母亲不但没有泄气,反而一路小跑,蹦蹦跳跳地跃进海中游泳。父亲则拿着一本书躺进岸边的一个吊床里。
  她迎着海浪嬉戏。浪头退回时,会把她脚下的沙砾掏空,让她的脚陷入沙中,直没到脚踝。沙砾呜呜响着攀上她的腿,在她的下背部不停地轻轻弹动,好似那里藏着一个共振箱。她享受着海浪的冲击,直到一股前所未有的大浪扑来,让她失去平衡摔倒在水中。浮出水面后,她发现一侧肩膀和一个膝盖在沙砾上擦伤了,火辣辣地痛。但让她慌张的事并不是这个。她用舌尖探了探牙齿,发现齿间有一个洞。
  她的一个上门齿戴了牙套。那是在她15岁时,有一次从自行车上摔下来,那颗牙齿几乎从根部断了。海浪把那个牙套打掉了。
  她一路诅咒着自己的坏运气回到岸边,给了我父亲一个滑稽的微笑。那个小黑洞令人无法视而不见。他在询问发生了什么事之前,先欣赏了一会儿她丑丑的新外貌。他一直不知道她戴着牙套。
  他们在科西嘉岛人生地不熟,没人能给他们推荐一个不错的牙医。母亲也不信任岛上的专家,她宁愿等到回家,但是微笑时露出的那个一点也不迷人的黑洞令她感到很不舒服。她突然失去了对假期的憧憬。父亲试着安慰她,说会有办法的,肯定会有的。
  那所房子里有一支硕大的蜡烛,很像圣周六复活蜡烛。它占据着客厅的一角,安放在一个铁质底座上,颜色像新鲜象牙。
  第二天清晨,父亲很早就起床了,剩下母亲一人睡在床上。他去了客厅,用小刀从蜡烛上切下来一块榛子大小的蜡,然后坐到一张灯光明亮的桌子旁,仅凭双手和那把小刀开始制作一颗牙齿的模型。第一次尝试他不满意,于是继续努力。当觉得那块蜡不能再用了,他就再切一块。母亲起床时,父亲已经完成了一颗还算可以接受的牙齿。
  张开嘴,他对她说,把那颗假牙举到牙洞前比大小。
  你打算把这个安到我嘴里?
  暂时也许能用,父亲一边回答,一边专心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
  当认为完成了,他就把那颗牙齿包在一张餐巾里,放进冰箱让它变硬。吃完早餐,母亲怀疑地在一把椅子上坐下,嘴巴大张着,他开始安装那颗牙齿。牙齿底部有一个小洞,好嵌入原来的门牙剩下的那一部分,两侧的形状也和旁边的牙齿契合。
  父亲后退一步,仔细看结果。蜡的颜色和真牙齿几乎没有区别。
  你照照镜子。
  她从正面欣赏了一下,又左右转头看了看。
  还不错,她承认。
  你别摸它,父亲说,活动吗?
  她摇摇头,继续欣赏。
  父亲又从蜡烛上切下来三块蜡。
  这坚持不了一整天,他说,会软的。当然你也不能用它吃饭,你会需要几个替换的。
  现在他有了一个模子,干起来就快了。他又做出来三颗牙齿,在冰箱里冷冻后,装进一个药盒递给她。
  那么现在,咱们可以去散步吗?
  母亲重拾微笑,开心地同意了。然后她亲吻了父亲,感觉到嘴唇里面蜡的清凉触感。
  我看过那个假期的照片,还用放大镜仔细研究过。在照片里母亲总是微笑着,什么也看不出来。用蜡做的那些牙齿拯救了那个夏天,她总是这样肯定地说。
  每天清晨,父亲总是天一亮就跳下床,弯着腰专心致志地雕刻着蜡块,眼镜都滑到了鼻尖上。他尝试不同的工具,争取把牙齿做得越来越好,但总是遗憾细节处理得不够满意。然后母亲在打开冰箱取早餐牛奶时,总是能看到四颗假牙躺在一张洁白无瑕的棉质餐巾上,仿佛圣物似的。
  到了该回家时,母亲想把剩下的蜡烛带走。她说谁也不会需要这支蜡烛了,但是这对她却有很重要的意义。
  父亲回答说不至于如此,说他看不出带走这支蜡烛有什么意义。母亲很恼火,就没再费神去说服他,直接用石蜡纸和几条毛巾把那支蜡烛包起来塞进了手提箱。
  回到家后,她把蜡烛安置在餐厅的一角,然后去找牙医安了新牙套。
  故事通常在这里结束。接下来,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的人总是对父亲大加赞扬。他们夸赞他在那个假期中的表现,大家一致认为那是毋庸置疑的爱的证明。母亲也这样默认。然后大家继续聊天,母亲则开始出神,陷入对已去世丈夫的追忆中。
  角落里那支坑坑洼洼的蜡烛引起客人的好奇心是很正常的。母亲正是因此才开始讲那个关于蜡质牙齿和父亲的细致体贴的故事,然而他生前对此却只是保持沉默或轻描淡写。
  但无论是客人还是多数家人都不知道父亲其实很不喜欢那个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母亲的坚持和听众的溢美之辞让他越来越烦恼。有一天他实在无法忍受下去,要求母亲不要再讲那个故事了。他们争吵起来,音调越来越高,当父亲喊出那蜡烛什么象征也不是时,争吵达到了高潮。什么也不是,他又说了一遍,只不过是假期里的一个消遣方式而已。他做第一颗假牙的确是为了帮助母亲,但是后来他每天早晨继续做无非是因为他很享受做得越来越好这个挑战。仅此而已。
  母亲目瞪口呆地看了他一眼,含着眼泪把蜡烛收到了箱底。
  从那时起,他们的争吵越来越频繁。
  父亲离开我们后,母亲又恢复了讲那个故事的习惯,而且不仅如此。她开始修改那个故事,添加更多细节和形象,把故事变得更长。正是在那时候,她加入了沙砾的呜呜声,下背部的共振箱,还有对父亲加工牙齿时的细致描写,这情景她并没有亲眼看见,因为清晨的那个时间她总是在睡觉。她还添加了很多其他内容。她说“假期结束时那支蜡烛看起来像是被海狸啃过”,还说她“牙齿间的空洞像是一个枪眼,笑容像是故事中的巫婆”。细节和修饰,真实和虚构,假如父亲在的话,肯定会为此大为光火的。而她在讲述这个故事时,目光盯着虚空之处,显然很享受。她享受着这个选择内容,修饰润色的过程,把她的故事变得越来越精彩。
  老赖是十里八村有名的人精,活了大半辈子,没让人家占过一分钱的便宜,人送外号“不吃亏”。
  这天,老赖坐车进县城给儿子送些土特产。儿子家住在县城郊区附近,大巴车开到城郊时老赖憋着劲没下来:这时候下来不就吃亏了吗?一直坐到城中心车站老赖才满意地下车,虽说最后多走了半个小时的路,可是总 归没吃亏不是?老赖心里像赚了大便宜似的。
   到了儿子家后,儿子决定留老赖在城里住几天。怕老赖一个人在家里太闷,儿子特意给他买了一辆自行车,让他无聊时去县城中心逛逛公园。
  儿子把车子买回来后,老赖一问价,顿时气得捶胸顿足,他恼怒地嚷道:“你个败家子啊,这下我们可是吃了大亏了!这种自行车在咱们镇上只要300块钱,你却花了350块钱,白白多花了50块钱啊!”
  老赖死活非要去找商家理论:要么退50块钱,要么退自行车。儿子无奈地说:“车店规定车子一旦卖出概不退货,要不就算了吧,不就50块钱吗?”
  老赖大怒:“你爹我一辈子没吃过这么大的亏,别说50块钱,一分钱的亏也不能吃。”
  知道老赖的犟脾气,儿子只得带着老赖去自行车店。老板一听两人的来意,冷着脸说:“车都卖出去了,概不退还。”老赖不依:“这种车在我们镇上只是300块钱,你们却卖350元,今天说什么也得把多余的50块钱退给我们。”老板瞥了一眼老赖,“哼”的一声转身走进了店里。
  要说老赖也真是有耐心,一步不离地跟着老板,死缠烂打纠缠了三个多小时,嗓子都快冒火了。老板火了:“把自行车卖给你算我倒了八辈子霉,不过我告诉你,我也不是吃素的,我只退给你30块钱,识相的赶紧给我滚,否则我就不客气了。”老板说完用眼朝店门外示意了一下,几个流里流气的年轻人摆出一副要打架的姿态。
  老赖一听老板都放狠话了,咬咬牙,只得就此罢手。回到儿子家里,老赖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坐卧不安,心里像堵了块大石头。无论儿子怎么劝,老赖就是心不甘:吃亏了啊!
  就这样恍恍惚惚过了两天,这天一大早,老赖眼睛一亮,叫了声“有了”,便撒腿朝外飞奔而去,等儿子追到门口,老赖已经骑着自行车跑出很远了。
  儿子知道老赖还是放不下吃亏的事,担心他还去自行车店去闹腾,连忙跑去车店,可是在店门口找了一上午也没见老赖的影子。儿子急了,怕老赖有个什么三长两短的,就连忙给亲戚朋友家打电话,可是寻了个遍都说没见过老赖。
  儿子急得正要去报警,老赖骑着自行车风风火火地回来了,只见他热得满头大汗,但眼冒金光,嘴唇颤动着,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
  儿子一见老赖回来,气愤地质问:“你去哪了?也不知道说一声,快把我急死了。”
  老赖兴高采烈地嚷道:“哈哈,我的好儿子,你爹去了趟省城,你不知道,这下你爹终于不吃亏了。”
  见儿子疑惑不解的样子,老赖嚷道:“上次车店老板只退给了我30块钱,我们还吃20块钱的吃亏,再去找车店老板要是不可能的了,我今天一寻思,决定骑自行车去了省城逛逛,刚好能省下了10块钱的车票,来回不就省了20元钱嘛。哈哈,这次终于不吃亏了,你爹心里高兴啊!”
  儿子惊讶地问:“县城离省城100多里路,你没事骑自行车跑了个来回,难道就是为了省点车费?”
  老赖眼一瞪:“那咋啦?你爹这辈子没吃过亏,谁也别想占我一分钱的便宜!”
  明正统二年,锦州备御都指挥李真奉太监王彦之命,重修锦州北普陀山观音洞普陀寺。
  王彦命李真选一位有道高僧当北普陀山观音洞普陀寺住持。当时,锦州地藏寺的住持福坚老和尚幼年出家,十五岁受戒,佛教经、律、论三藏造诣颇深,并且通晓文史、精通琴棋书画、医卜星相无所不精。所以李真“三顾茅庐”请出福坚老和尚做了北普陀山观音洞普陀寺住持。
   明成化十二年,左军督佥事、骠骑将军、都指挥王锴拓建锦州城墙,常去北普陀山观音洞普陀寺游玩。王锴是个有名的棋迷,常常自诩“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向披靡”,一般的人他从不放在眼里。
  有一次,王锴游北普陀山观音洞普陀寺,在禅房喝茶时,看见一幅字画,字迹潇洒遒劲,上书“书仙画狂棋圣;琴心剑胆诗魂”。再看署名,赫然写着:北普陀山观音洞山僧福坚。王锴看罢,手捻长须,微微一声冷笑。
  王锴踱到房外,手扶石栏,心中暗想:“我三次来游北普陀山观音洞,这个福坚始终不迎不见……李真多次请他,这才出山,看来此人绝不是等闲之辈。观其书法,是一个有道高僧,我倒要会一会这世外高僧!”
  月上东山,福坚老和尚在殿前舞刀,忽见一人影,福坚老和尚笑道:“莫非是王将军吗?若是王将军,请到禅房一叙。”
  王锴大惊,心想,这老和尚怎知是我!事已至此,只好走出来,双手合十道:“法师,下官这厢有礼了。”
  福坚老和尚也双手合十道:“老僧失礼了,望将军恕罪!请将军禅房一叙。”
  二人边说边进了禅房。王锴坐下后忙问:“法师和下官从未见过面,怎知是下官?”
  福坚法师笑道:“将军拓建城墙,常于广顺门外观其砖瓦石料,又常在永安门外观其施工,所以老僧曾得以拜识将军尊颜。”
  王锴又问:“法师,我三次游观音洞,您不迎不见、不会不送,真乃是不染凡尘的有道高僧啊!”
  福坚法师道:“阿弥陀佛!将军三次来观音洞,都是微服游山,老僧如迎出山门,岂不是哗众取宠。将军本无意会见老僧,老僧若贸然拜见将军,岂不是攀龙附凤!将军既是微服游山,又不会见老僧,老僧怎能再送将军下山?故而老僧宁可让将军不悦,也不迎不见、不会不送将军!”
  福坚法师几句话,说得王锴无言以对。福坚法师为打破僵局,笑着说:“将军星夜不归,定爱这洞天古木,寒潭夜色,老僧想留将军山中过夜,不知将军可愿屈尊僧房?”
  王锴听福坚法师一席话,倍觉福坚法师名不虚传,暗道:“这福坚法师真是得道高僧,能与这样德高望重的高僧为友,真是三生有幸啊!”忙说:“学生愿在山房过夜,聆听法师教诲!”
  福坚法师非常高兴地说:“不敢!”
  福坚法师与王锴从周文王谈到洪武帝;从汉乐府谈到元曲;从孙子兵法谈到少林拳法;从琴棋谈到医卜……真是海阔天空,无所不至。不知不觉中东方发白,二人却仍无倦意。王锴道:“法师不但是位高僧,而且是位博古通今、知识渊博的学者呀!”福坚法师忙说:“将军过奖了!”
  从此,二人成了好朋友。两三日不见,就像相隔数年,不是福坚法师下山拜访王锴,就是王锴上山拜见福坚法师。
  这一日,王锴上山拜见福坚法师,执意要和福坚法师对弈。福坚法师笑道:“难道将军要学苏东坡把玉带输给佛印吗?”
  王锴笑道:“恐怕法师要学松泉老和尚把问心寺输给司马光吧?”
  福坚闻言,淡然一笑,道:“老僧若输给将军,情愿把北普陀山观音洞普陀寺双手奉上。若将军输给老僧,就请将军把拓建城墙剩下的砖瓦石料在大广济寺塔南为老僧修一小庙,可敢应承?”
  王锴听了,暗自思忖,我若赢了,能赢你一座大庙;我若输了,拓建城墙的砖瓦石料根本也剩不了多少。再者一说,大广济寺塔南乃是大广济寺之地,怕你何来!于是,他握住福坚法师的双手笑道:“学生谨遵法师之命,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决不反悔!”
  说话间,小和尚已将棋盘摆好。福坚法师满面含笑,镇定自若。王锴虽然有几分傲气,但此刻也不敢掉以轻心,双手抚膝,全神贯注。
  结果令王锴瞠目结舌。他怎么也没想到,仅仅三壶水的工夫,福坚法师就连下三城。王锴输得心服口服,双手合十向福坚法师深深一揖道:“法师真是弈秋,当代棋圣!学生折服。只是拓建城墙的砖瓦石料恐剩不多,至于大广济寺塔南……”
  未等王锴说完,福坚法师便笑道:“老僧虽不谙数学,但用目测、步测得出,砖瓦石料拓建城墙后,尚能剩余二百多方,建一小庙足够。至于大广济寺塔南之地,我已和大广济寺玉舟法师说妥,将军只输一句话而已!”
  王锴听后连连赞道:“法师真乃神人也!城池修好,所剩余料任凭法师修建庙宇。”
  锦州拓建城墙竣工后,砖瓦石料果然剩余二百余方。王锴命兵士、民夫等,把所剩砖瓦料运往大广济寺塔南,并亲自到大广济寺拜访玉舟法师,恳请玉舟法师赐地为福坚法师修建庙宇。玉舟法师慨然应允。
  明成化十三年春,观音阁竣工。从此,大广济寺里多了一座庙宇,也流传下来一段美丽的传说。
    打印本页   
上一篇:赢来的观音阁
下一篇:宁死不吃亏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8 草根星空_民间偏方网京ICP备13007654号-1
站长联系:vipyouxiang@126.com
注: 本站内容全部取材于网络信息或网友上传,如有雷同或版权问题,请通知本站,本站将立即处理删除。